打造「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

朱宜振
2019-04-10
資訊孤島的產生常也是因在設計資訊系統時,未能將以人為主/以人為本的考量加入,僅考量在同一封閉環境應用內資料的流通。Bosch
資訊孤島的產生常也是因在設計資訊系統時,未能將以人為主/以人為本的考量加入,僅考量在同一封閉環境應用內資料的流通。Bosch

過去的智慧城市觀點:只要萬物皆連上網,並且互聯就會自動形成智慧城市。

誤區在於所謂的聯網就像你家有連上了Internet這條四通八達的虛擬世界馬路,但是依然是資訊上的孤島,因為彼此沒有方法或是溝通/交易的協定,也無法形成一個可以驅動的經濟循環。

常見的現象為,我們認為有各種資料及AI應用的可能性,但只要沒能考量到,諸多單位所號稱擁有的資料其現實上歸屬權是有問題的,例如你的醫療資料在醫院或政府端都可能擁有最多的相關醫療資料,但真的要能夠作為商業上的循環使用,就躲不開得面對歸屬權及隱私權的問題。

資訊孤島的產生常也是因在設計資訊系統時,未能將以人為主/以人為本的考量加入,僅考量在同一封閉環境應用內資料的流通,跟人有關的部份就直接用簡單考慮的授權合約來解決,於是當健康資料要與醫藥開發結合會無法輕易流通,看似擁有資料的雙方因僅是代使用者留存資料,卻又無法合法交換,形成以為「坐擁金山」卻實際是「金寶山」的現象,放眼望去在智慧城市的各種應用幾乎都會有這問題。

智慧城市中,各項服務或者政府業務往往也都是為了各自業務順暢而設計,忽視掉這些服務和業務的匯流點其實就是使用者本身,但在設計上因為沒有資料歸戶的概念,進而也讓資料的流通無法順暢和合法,等到業務種類變多需要實質交換,才發現資料流向卡住而動彈不得。

現有的解決方式可能是等發生問題再開始跟使用者溝通,並取得新授權讓資料得以交換,衍生的問題則雖然在單一城市或國家內解決了,卻無法更有效廣泛的解決跨國/跨城市區域的資料交換問題。

放眼世界目前唯一稍微有解的就是Google以及Facebook兩大巨頭,因為其使用者數量是最多,在系統設計/服務設計時就可以有比較容易的資料交換流通。不過另外更大的問題也油然而生,就是因為太多的使用者都在Google及Facebook的框架下,形成了巨大的隱私問題,以及背後可能是國家政府利益與資料巨頭的利益衝突。試想有哪個國家政府可擁有這麼多的用戶呢?以及對用戶的了解程度有誰比Google及Facebook深入呢?這必然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國家利益和安全中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可以看到歐盟的GDPR法案的最大影響者就是這一類資料巨頭。

那有沒有又吻合隱私保護的價值,卻又能達成資料有效交換降低資訊孤島的資訊交換設計方法呢?其實GDPR就是一種答案,也是可能可以達成設計一個符合以人為本設計的智慧城市的解方。

不要把GDPR 想成洪水猛獸,它也並非阻止你取得使用者資料,其最主要精神在於使用者自主,意思是在資訊系統設計時,若考慮一開始就將你所提供的服務的服務層與用戶層區分開,使用者擁有跟他有關的資訊的處置權,業者確實代為儲存使用者的資料,但卻又不留存過多的個資(個資過多其實是包袱),盡可能做到資料歸戶到使用者端。

若能達到讓使用者對於其資料擁有處置權的制度設計,那麼不同的服務若要交換資料,就有機會透過使用者自主授權的方式,讓需要取得資料的服務方在授權後跟另外一方取得資料。讓使用者成為所有資料交換的中心點,這樣就可以真的達成「以人為本」的一項資訊服務,進而達到「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

SSX南星創速器及物聯網區塊鏈新創BiiLabs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第一代網路人,所創辦的夢之大地BBS曾為台灣前十大BBS站多年(至今依然運作中),人生從網際網路到電子業的工業電腦,及特殊電信鐵道應用產業到物聯網,長期深入探討Deep Tech的應用及價值。2017年與夥伴投入成立BiiLabs利用分散式帳本應用解決萬物聯網的挑戰,提供符合新一代隱私保護的解決方案。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