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子运算演算法开发更有效率的下一代电池
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携手离子井(trapped-ion)量子运算领导制造商IonQ,运用量子运算演算法开发更有效率的下一代电池,双方将合作建立大型、先进的电池化学模型,在量子电脑上执行以模拟氧化锂的结构与能源,为改善锂电池的成本、性能表现、安全性奠基。 根据路透(Reuters)报导,更好的电池技术可提升电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为促进电动车发展的关键之一,而
疫情、物价、碳税兵临城下 政院:台湾2022需面临新挑战
2021年在半导体、资通讯等产业带动下,台湾1~11月的出口总值与外销订单,分别突破6,000亿美元及4,000亿美元,均创下史上新高。其中外销订单已经是连续21个月正成长。行政院长苏贞昌表示,2021年台湾拼出亮眼成绩,但展望2022年,台湾则面临疫情的反覆、物价上涨压力与国际净零排放等要求的挑战。 国家发展委员会官员6日针对2022年经济情势提出报告。官员指出,2022年
Planet Labs人造卫星照片在农业的新兴应用
原本人造卫星的农业用途主要是变异率应用与建立管理区等,地球观测业者Planet Labs指出人造卫星的新兴农业应用包括监测最佳管理实务、追踪作物气候学、取得农地实际界线、监测农地试验、提升饲料使用效率、识别作物种植与收成日期、改善产量评估。 根据Farms.com报导,Planet Labs的人造卫星每天拍摄400万张高分辨率、高频率的全球影像,支持有生产力、可获利、永续的农
ESG缺衡量标准 UL:量化数据为最佳解
气候变迁、节能减碳等议题不断加温,带动永续发展的需求,各国对于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的关注程度持续拉升,许多大厂也纷纷投入、探讨该如何落实ESG。 过去企业的永续推动主要着重于单面向的社会公益与社会责任,然而如今已转向综合指标性的永续发展活动。藉着ESG,企业能以更具策略性的方式推动永续发展,并进一步将永续发展与业务成果结合,甚至改善营运与财务表现、优化风险管理等,进一步
对抗地球暖化 数码分身助攻
近期元宇宙(Metaverse)话题正热,数码分身(Digital Twin)同样也获得关注,而后者可以精准模拟真实事物,宛若数码版分身,在推论未来变化方面有很大潜力,因此还引发能否用来拯救气候变迁等讨论。 据VentureBeat报导,如NVIDIA就承诺打造Earth 2(E-2),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模拟地球,并准确预测未来几十年的气候,提供缓解全球暖化的方向。
碳有价时代来临 制造业恐面临新营运风险?
制造业密切关注全球零碳发展一举一动,欧盟在2026年正式起徵碳税前,虽设有3年缓冲期,台湾也公告将于2023年起要向排碳大户徵收碳费,碳有价时代来临,表面来看将对企业营运成本造成冲击,但专家也示警,成本增加恐只是减碳移动下的冰山一角,碳税虽未正式上路,但面对碳管制究竟会带来哪些风险,企业心里还是得先要有谱,才能即早提出具体对策因应。 国内2021年9月为了遏制碳排放加强落实「
澳大利亚采Tesla大型储能系统 祝融事故后正式启用
澳大利亚需要稳定电网供应,Tesla电力储存产品在澳大利亚尤其受采用青睐。此前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维多利亚州、采Tesla Megapack电池建成的「维多利亚大电池」(Victoria Big Battery)大型储能专案,其电池系统在启用前的7月发生一场火灾后,到8日最终开始启用。 根据CNBC以及Electrek报导,这座维多利亚大电池是由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再生能源大厂Neoen,与T
碳中和大势所趋 台厂积极卡位储能市场
随全球再生能源装置容量大幅提升,储能系统成为能源转型中发展绿电的重要产品,当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对电网造成的影响亦愈趋明显,各大厂为了兼顾绿能发展与电网的可靠度,近年不少传产积极布建储能案场,台达电总裁暨营运长张训海喊出,在储能市场上,「2022年就是倍数成长」。台达电能源基础设施暨工业解决方案事业群总经理张建中更指出,未来5年将会有1GW的建置需求。 台达电携航太产
微软与拜耳合推精准农业数码工具
拜耳公司(Bayer AG)和微软(Microsoft)正在合作开发网络数码工具,帮助农业相关产业提升数据科学能力,并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永续性。据彭博(Bloomberg)报导,双方合作旨在帮助新创企业在农业营运、永续采购、制造和供应链,以及ESG监控等领域开展全球业务。 具体计划包含处理卫星图像,并追踪农场的动态来检视是否符合环境法规。此刻正值农业面临日趋重大的环境压力,因此
【Asia Venturing VI】会前专访 戴姆勒集团前数码转型总监潘赏世:气候危机与五大趋势推动科技创新
曾担任德国戴姆勒集团(Daimler AG)数码转型总监、目前在德国永续平台aware_任职CAO的潘赏世(Sascha Pallenberg),谈起台湾在资通讯科技方面的创新了如指掌。其在Asia Venturing VI会前专访中向DIGITIMES表示,台湾厂商过去多项科技创新产品很可惜没有获得全球足够的肯定,但未来必然还是需要更多的创新,台湾应把握更多机会,并克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