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碳净零学院成立 力拼2030年培育2,000名碳净零人才
国发会日前公布「2050净零排放路径图」,数码国家总会7日再宣布成立台湾碳净零学院,携手台、清、交、成等大学与中研院、工研院、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等90名专家学者开设课程,希望在2030年前培育2,000名碳净零工程师。 数码国家总会指出,这2,000名碳净零工程师将是企业永续委员会的灵魂人物,将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碳盘查,也能够组织企业内团队完成ESG年度报告。数码国
实现智能物联基础工程 智能传感生态系渐成形
传感技术为实现智能物联愿景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随着新兴应用市场持续催生创新智能传感器技术,并创造新商业模式,也促使全球传感器市场持续成长中,并使得「智能传感生态系」正逐渐成形中。 工研院智能传感与系统科技中心CEO朱俊勳指出,传感器是有效数据的撷取技术,目前有许多厂商皆透过数据服务提升竞争力并加强差异化,以工业用传感器为例,包括振动、力觉、视觉、雷射3D扫描等都是市场普遍使用
郑文灿钦点城市治理2大方针:智能化、永续性
针对桃园市智能城市发展,郑文灿于2022智能城市展开幕式提及,为避免智能城市措施及政策沦于空谈,政府是否能协同民间企业之力量,提供令市民有感、有用,其商模可复制、亦可推广至国内外不同城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方为符合「永续」基础的正向措施。 过去4年,桃园市列选130多项智能城市发展方案,延伸至今已达200~300多项,郑文灿表示,政府智能治理应与市民智能生活相互串连,转型方向以
市场规格紊乱 台厂角逐机器人商机遇乱流?
看好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市场大爆发,台厂积极抢进,惟市场尚在萌芽期,不论是对AMR业者或是终端使用者来说,都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市场无统一标准 厂商坐地起价? 由于AMR是近十年才开始出现商业应用,因此对市场来说,有许多游戏规则事实上并未完全确立。工研院机械所副组长张彦中表示,目前AMR市场上针对像是采购规格制定
全球超200个5G网络商转 5G应用进入加速期
台湾自2020年宣布正式进入5G商转,至今迈入第二年,虽新冠疫情打乱5G发展的节奏,对产业、供应链与终端市场都造成高度的不确定性。 随着线上办公、线上医疗与异地协作等新应用型态的发展,正是5G垂直应用的关键推力,因而各家业者推出何种5G智能应用也受到各界瞩目,继甫结束的MWC后,近期登场的智能城市展,从北到南也成各家业者大秀5G肌肉的战场,端出5G最新的应用。而工研院也预期,
智能交通创新4趋势:无人化、联盟化、智能化、效率化
2022智能城市展于26日正式闭幕,展现了台厂于智能城市解决方案的技术力及应用力。台北市电脑商业公会荣誉理事长童子贤表示,数码科技产业为台湾一大特色,一个城市可导入智能、数码治理解决方案,则可使市民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提供政府更具效率的治理方案,实为双赢局面。 而此次2022智能城市展在「智能交通」方面成果倍出,除了国内外各大参展厂商之外,各县市政府亦展示了已落实于交通治理的
产学合作是解方? 二轮、四轮电动车需求人才大不同
跨领域人才培育、大专院校与技职课程的转型、产学接轨等议题,随着近年纯电动车(EV)市场兴起、大型企业面对高附加价值人才的需求渐殷,激起一波「抢人才」风潮。 针对EV人才需求崛起,目前任台湾电动绿能协会秘书长、同时也是中兴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的赖庆明表示,过去长时间以来,台湾电动车人才养成仰赖4大机构,分别为工研院(ITRI)机械、资工、绿能等所,车辆研究测试中心(ARTC)
智能零售助力品牌新零售转型 业者以OMO掌握商机
COVID-19(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已逾两年,消费模式与产业生态因疫情不断变化,零接触商机持续发酵,企业采取数码转型、虚实融合(O2O)的营运模式,以迎战OMO全代理新零售时代。 资诚创新谘询董事长卢志浩表示,零售产业的挑战以及数码转型浪潮,再加上疫情推波助澜下,社交距离、线上工作模式推升在线购物需求成长,带动相关业者积极拓展虚实融合营运模式,卢志浩建议企业了解最新市场趋势
OMO生态系前景佳 惟撷取数据有法律风险
COVID-19(新冠肺炎)对会展产业造成冲击,促使全球贸易朝数码化发展,会议及展览服务业也逐步转型,开始以在线、虚实整合(OMO)方式办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OMO可蒐集大量有价值的厂商和客户数据,这些数据若能详加解读与分析,有助于掌握顾客消费偏好及需求。不过有研究认为,在有违法之虞的情况下存取及使用数据有其风险,这是会展主办单位不敢冒然利用数码科技来取得数据的原因。 工业
AMR有如自驾车缩影 汽车大厂同步押宝机器人
自驾商机虽未来可期,但碍于目前各国法规仍未完善,全球要进入真正名义上的「自驾」L3阶段普及仍相当受限。但在自驾市场尚未成熟前,相关厂商还是需要储备长久战能量,持续进行自驾技术的开发与测试验证。其中被视为自驾车「缩影」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便成产业短期可落地的自驾系统应用商机。汽车大厂如BMW、现代汽车在发展自驾技术的同时,也在机器人领域同步进行布局。 根据美国汽车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