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产自动化需求看涨 机器人展大秀硬实力
台湾制造业面临「五缺」危机,其中缺工更是一道难解习题,传产面临要跟高科技抢人,若不转型,将来恐怕形成人才断层。看准未来各行各业对自动化都有需求,2021年亚洲工业4.0暨智能制造系列展持续聚焦机器人应用,展示从水五金、汽车到铸造产业的解决方案。 特别是因应产业属性的不同,如今各家业者不再只是强调单机功能性,而是从产业需求出发,打造软硬整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最后一里路成本高? AMR实践无人货上架、货到人愿景
欧盟调查显示,过去20~30年交通运输为产业链中最难以落实减碳的一块。前ICLEI德国世界秘书处永续运输部负责人郑祖睿表示,人口成长、新兴市场崛起、世界经济贸易成长皆带动运输物流业发展,然而,居高不下的碳排也成欧盟推行绿色经济相当大的阻碍,据悉,全球23%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交通运输过程中96.3%的非再生能源使用。 运输可分为「物」与「人」两大块,旅客运输占整体交通物流碳排碳
智造转型强化台湾竞争力 国内外业者大秀肌肉
受到疫情推波助澜,近年线上作业及自动化需求持续提升,不仅催化全球企业数码转型速度,同时也带动庞大市场商机。为提供相关业者一个交流/采购的平台,Intelligent Asia亚洲工业4.0暨智能制造系列展15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览馆一、二馆登场。副总统赖清德在开幕典礼致词时表示,面对后疫情时代变化、中美贸易战与2050年碳中和等议题,最坏年代其实也是改变的年代,欢迎企业回台投资、海外资金汇回,政府将携
智能制造需求大增 微星、工研院大秀机器人、自动化应用
2021年「台湾机器人与智能自动化展」登场,包括上银、Panasonic、三菱(Mitsubishi)、盟立、台达电等大厂,因应数码化、线上化需求提升,展出关键零组件与解决方案,并透过串联整厂设备系统达到监控与虚实整合,而服务型机器人专区则有纬创、微星等大秀接触智能服务,超前部署人机协作未来生态系。此外,工研院亦展出应用在水五金、汽车钣金、人机协作、制造场域智能化的整合服务等成果,包括台湾首创「R
全球少子化趋势成形 协作型机器人持续发烧
全球少子化问题严峻,透过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成为解方,也带动协作型机器人需求看佳。The Robot Report引述ABI Research报告指出,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2020年的市值为4.75亿美元,2021年预计可成长到6亿美元,到了2030年更可望以32.5%的年复合成长率成长至80亿美元。 近期韩国国家统计局发表估算数据指出,韩国人口已在2020年达到5,184万人的
制造业忙扩产投资 加速智能自动化布局
制造业动能回春,业者忙投资。经济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第3季制造业国内固定资产增购达新台币4,960亿元,写下历年单季新高。 在全球景气逐步回升,市场需求强劲带动下,产业对于设备投资的需求明显升温,不仅半导体、电子业积极扩产,正值转型之际的传统产业也透过改善制程设备加速升级,如今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此也成为业者在布局新产能时锁定的投资方向。
机械公会提建言 呼吁供应链需将低碳融入商业模式
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不管是工具机、塑橡胶机械、纺织机械、制鞋机械、包装机械等设备,都己经将产品加入智能化功能。然当制造业和机械厂商正朝向智能制造领域迈进的同时,紧接着又开始要面对低碳课题的挑战,对此机械公会理事长魏灿文也呼吁,机械供应链上下必须对低碳时代来临开始做准备,并协同供应链为客户研发「低碳产品」。 魏灿文并进一步指出,机械产业链必须共同面对低碳的课题并将环保节能融
2027年数码分身市场规模估达500亿美元
数码分身(digital twin)将驱动跨产业市场蓬勃发展,Global Market Insights预测2027年规模可达500亿美元,四个扩大采用的主因素为工业界机器与设备状态监测与汽车业车辆性能表现分析的需求成长、欧洲科技业巨擘重金投资研发、市场领导厂商策略。 根据DesignNews报导,工业4.0(Industry 4.0)加速汽车、健康照护、制造等产业的数码化
碳足迹管理纳入服务一环 机械设备业者磨拳擦掌
欧盟加大减碳力道,2021年正式公布「碳边境调整机制计划」(CBAM),其中碳边境税,也就是俗称碳关税一锤定音,2021年下半在制造业讨论度明显飙升,业者无不开始对绿能、高效的制程更加重视。 为此,机械设备业者也已摩拳擦掌,除锁定耗能设备汰换潮,亦针对碳税新制,将碳足迹管理纳入服务一环。惟业者也坦言,原则上针对设备要计算出能源排放不难,但前提是得先明确定义市场规则。
减碳、缺工一起来 产业AI化迎接新挑战
全球产业近年不断遭遇新的挑战,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再再考验企业的应变能力。其中,人工智能(AI)在近年有了飞跃性的成长,从缺工到减碳,如何善用AI助企业度过重重危机,也成为未来产业热议的话题。 工研院29日举行「AI人工智能产业论坛」,邀请众多专家齐聚畅谈AI在台湾产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身为产业与政府对接的重要桥梁,工研院近年也大力推动产业AI化,并在产业AI化过程中,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