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 AI于自驾、座舱中的应用
波士顿顾问公司(BCG)预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车(简称自驾车)市值将上探420亿美元,而部分实践自动化、智能化车辆将占整体车市的12.4%,而直至2035年止,预期该智能化车辆市场规模将持续呈倍数成长,智能化、自驾化在汽车产业将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欲讨论人工智能(AI)于车载方面应用,则不可不提及此三大方向:首先为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衍伸出的Level 5以
抓住你的视野 鱼缸AI化海科馆看得到
经济部技术处于Touch Taiwan 2022携手友达、群创、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美商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工研院等产研机构,发表应用不同场域的智能显示虚实融合系统、面板级先进制程验证平台等35项应用,为智能显示产业注入新能量。 现场展出工研院研发的全球首创透明显示车载虚实融合互动系统,可依乘客视线秀出导览信息,在饱览窗外美景时,观看导览信息也不容
纬创、友达纷抢进 AMR「新创业者」看准哪些商机?
全球缺工时代已然来临,「自动化」导入已各行各业追逐趋势,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市场中台厂百花齐放,众多业者皆相中AMR市场成长潜力,吸引像是友达、纬创、微星、技嘉、富士康等这些非典型机器人制造商相继投入开发。而这些「新创业者」背后到底看准哪些AMR商机? 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没谱?纬创如何打造一机多用的AMR 身为全球数一数
移动机器人市场初萌芽 台厂磨刀霍霍抢占一席之地
「机器换人」一说,早前对产业来说可能是一种想像,但如今的确正在上演,只是这次产业热议的焦点,是从传统工业机器人进展到更具弹性化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MR)。 做为制造业不可或缺的自动化核心,机器人并不是什麽新的技术,但移动机器人却还在萌芽期,且市场尚未如工业机器人时代被四大家族瓜分,不只台厂百花齐放,这股热潮甚至延烧到汽车产业、物流业者等这些非传统机器人制造商,也计划在AMR市
智能城市展首度南移 各厂左增能源事业右切车用布局
2022年第九届智能城市展首度以台北、高雄两地双主场展出,高雄主场于24日开幕。 高雄居「大南方」重要枢纽,扮演创造产业链与新南向国家连结的重要角色,在智能城市展高雄场上,多家企业仅在此场展出,位于台北场布展,如半导体大厂日月光、电子五哥之一纬创、国营企业台电、台湾中油、中钢集团以及近年积极往能源布局的大同集团等,而在地厂商光阳工业、电信三雄之一远传电信则是北高两场皆有展出。
台积电净零再出招 零废中心2023正式营运
台湾是全球供应链重镇,在净零减碳之路上一举一动皆受各界关注。目前全球已有131国承诺净零,台湾虽是全球供应链重镇,却还在后段班。 由国内8家指标性企业倡议成立的台湾气候联盟,集结台积电、友达、台达、光宝、宏碁、和硕等重量级大厂,台积电欧亚业务资深副总经理何丽梅与台达电董事长海英俊、友达董事长彭双浪23日受邀出席「携手台湾ICT供应链迈向净零未来」国际论坛时不约而同做了上述表示
减碳是一门好生意 台达电海英俊:8大厂发挥影响力、众小厂结合夥伴力
无论是政府或企业面对气候变迁议题刻不容缓,台达电董事长海英俊表示,联合国变迁小组IPCC发布的科学报告指出气候变迁的风险已迫在眉睫,同时这也攸关企业生存契机。 对此,海英俊指出,气候变迁问题为全球议题,台湾政府也很清楚净零碳排积极与否将会影响台湾各厂对外的国际贸易,现在贸易与气候变迁息息相关,台湾各界若在减碳方面不够积极,也会遭国际夥伴抵制。面对台湾目前的减碳困境,全台平均每
摩托车王国智能化 盘点Croxera周年成果
宏佳腾旗下安全车联网联盟(Croxera)于22日宣布Google Cloud已正式以联盟夥伴身份加入,CEO林东闵表示,Croxera系统过去6年以来持续采用Google Cloud Platform(GCP)云端运算平台,以完成绝大部分复杂运算,此次GCP的加入无疑是为联盟增添发展条件,期Google Cloud加入后,以摩托车安全为基础的智能化功能可更加水到渠成。 联盟自
智能城市展首度北高双主场 五大亮点一次看
2022智能城市展首度以台北、高雄双主场展出。今年迈入第九届的智能城市展,不仅是台湾ICT量能输出海外的最佳舞台,更是亚洲最大物联网盛事,而今年展会有哪些亮点值得一睹? 今年展会主题围绕「数码转型再创智能城市新高峰」,展出内容包括医疗、交通、建筑、教育等各专业领域,台北与高雄总计共约450 家厂商参展、1,500个摊位,分享各种物联网智能解决方案。 不畏
友达投入智能减碳 与供应链联手对抗气候变迁
面板大厂友达光电表示,正式成为全球再生能源倡议组织RE100的会员,同时也是全球显示器制造业中首家承诺于2050年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企业。友达同时也号召价值链投入深度减碳,希望携手关键供应商在2030年前达成减碳20%目标。 友达指出,秉持环境永续的责任,友达亦是在全球公信力审查通过的科学减碳目标(Science-Based Targets;SBT)基础下,逐年降低碳排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