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半导体或成电动车致胜关键 富士康研究院郭浩中再揭竞争窍门
对于投入第三类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富士康研究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郭浩中表示,这是一定要发展的方向,由于第三类半导体耐高温、高频、高功率及高电压的优势,对于今后电动车及绿电产业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关键。而针对第三类半导体今后的发展,异质整合将成为市场上竞争的关键。 郭浩中指出,包括Tesla在内,已经有愈来愈多的电动车业者将碳化矽(SiC)芯片应用在量产车上,其他像是保时捷(Porsch
台湾减碳生力军 新创「接地气」商业模式吸睛
为了鼓励创新技术业者运用数码技术协助产业营运,由中华软协主办的第8届「Young时代-金漾奖」19日公布得奖名单,范围包含医疗、金融、不动产,此外,随着节能减碳风潮兴起,也不乏共享载具、永续包装、电动车智能充电服务等业者参与。 随着台湾在3月发布2050净零碳排路径愿景、台湾台湾电动车渗透率成长。与此同时,充电桩等基础建设需求也持续看增。台湾碳资产事业版图中,不仅拥有绿能资产
【企业ESG环保作为系列报导-18】德国大众加速转型 欲与Tesla争电动车龙头地位
ESG近年来迅速成为全球企业永续经营的重要议题之一,不仅成为投资人用来衡量一间公司价值的新兴评分标准,各国ESG相关法规也逐渐趋严。2035年起欧盟、美国与日本禁止纯燃油车。因此,对于大众集团(Volkswagen AG)来说,加速转型已经是箭在弦上。2021年大众的纯电动车销量翻倍成长,拿下欧洲销售冠军,全球市场占比达12%,仅次于Tesla的14%。 对于总部位于德国的福
消弭SDV时代隐忧 GuardKnox以航空防御技术优化车载网安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逐步迈向电动化,未来车将拥有更先进自驾功能,车载网安也将成为衡量汽车品质的指标之一。 尽管市面上已有相关产品,以色列新创公司GuardKnox Cyber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GuardKnox)仍在众多车载网安业者中脱颖而出,利用航空防御技术,打造出军用级的汽车网络安全解决方案。GuardKnox首席CEO兼联合创始人Moshe Shlisel
「不只是隐形冠军」 BC台湾柏钏靠自创品牌进军全球改装市场
今年四月中旬,台湾赛车教父「廖老大」廖志贤以亲手改装奥迪(Audi)TT RS跑车车款的「打龟号」,拼赢国内大陆网红杰爷,展现台湾赛车改装的实力。事实上,在台系改装市场上立足的,并不只有廖老大所创立的琦玉集团,草创于南投草屯的BC台湾柏钏更是改装车避震器及锻造铝圈的顶尖设计与制造商。谈到如何看待媒体封BC为隐形冠军,BC台湾柏钏董事长黄锦章表示,一直以来对于各界称BC为改装界的隐形冠军,实在不以为
电动车造车梦还在吗?台塑陈胜光:12吨电动环保垃圾车2023年上市
谈起「电动车」三个字,台塑汽车货运董事长陈胜光镇定地说,节能减碳从国家发展政策到各产业发展已成关键趋势,大多数厂商甚至以此为关键事业。许多国家、甚至国际车厂都已提出禁售燃油车辆的实施年限,对于车辆减碳、从燃油车转型成电动载具,已是必然趋势,各式车辆都无可避免。 卡车电动化,台塑不缺席 众所周知,电动车辆已成为产业布局核心
宏佳腾携微星 推全球首款摩托车智能后照镜
由宏佳腾成立之安全车联网联盟(CROXERA)推出首款与微星科技共同研发的「智能后照镜(CROXERA M)」,此为继「智能仪表板(CROXERA Q)」之后实际具备商业化可行性的摩托车车联网产品。宏佳腾董事长特助钟亚成指出,该产品于未来市场上,将可突破既有品牌、指定车款限制,让使用者在无需换车的前提下,以后装方式进一步升级骑乘安全。 在技术合作上,微星主要投入无线通讯测试、系
从高精地图到无人车应用 勤崴:自驾的完成有赖循序渐进
「自驾车短时间仍难以落地,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法规问题?」勤崴国际总经理黄晟中在专访中不只一次丢出这道命题,他认为,所有技术皆是渐进式的,难以在缺乏上路条件、商业化机制的情况下一步到位,在自驾车议题亦然,现阶段并非技术门槛难以跨越,而是法规推进过于保守。 自驾上路难一蹴可几 全面联网
荷兰循环经济新创Circularise 运用区块链追踪供应链信息
运用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提供全球供应链追踪纪录生产流程,成为循环经济底层技术服务的荷兰新创公司Circularise,期待向亚洲扩展业务,以独家的解决方案提升供应链信息透明度。 虽然这是一家创立仅5年的公司,已经开始为德国保时捷(Porche)以及日本的三菱(Mitsubishi)、丸红(Marubeni)等跨国企业及其供应链夥伴提供服务。Circularise
【Asia Venturing VI】会前专访 戴姆勒集团前数码转型总监潘赏世:气候危机与五大趋势推动科技创新
曾担任德国戴姆勒集团(Daimler AG)数码转型总监、目前在德国永续平台aware_任职CAO的潘赏世(Sascha Pallenberg),谈起台湾在资通讯科技方面的创新了如指掌。其在Asia Venturing VI会前专访中向DIGITIMES表示,台湾厂商过去多项科技创新产品很可惜没有获得全球足够的肯定,但未来必然还是需要更多的创新,台湾应把握更多机会,并克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