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话题:企业实现ESG(一):从客服维修开始
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地球暖化,2050达到净零碳排已成为全球共识。欧盟于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对特定高碳排产业产品进口欧盟时,将依其碳含量徵收碳税,定于2023年生效,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未来不排除扩大至各个产业。 欧盟政策与台湾的关系 反观台湾,产业结构是以出口导向的生产制造业为主,
PChome强化竞争力 广纳AI、创新与AIoT领域百位人才
为加速集团版图扩张,深化电商、金融、赋能三大事业板块布局,PChome网络家庭23日宣布,将扩大招聘AI核心技术、创新服务与AIoT智能物流等三大核心领域专业人才,总计释出上百职缺,做为创造电商新时代的重要根基。 尽管疫情导致实体代理营运受阻,取而代之的是电商平台业者的营运窜起,但碍于零件生产短缺、物流受阻导致部分商品供需失衡,同时电商竞争激烈,让电商业者营运与获利同受冲击。
友达投入智能减碳 与供应链联手对抗气候变迁
面板大厂友达光电表示,正式成为全球再生能源倡议组织RE100的会员,同时也是全球显示器制造业中首家承诺于2050年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企业。友达同时也号召价值链投入深度减碳,希望携手关键供应商在2030年前达成减碳20%目标。 友达指出,秉持环境永续的责任,友达亦是在全球公信力审查通过的科学减碳目标(Science-Based Targets;SBT)基础下,逐年降低碳排总量,
大企业拼ESG有成 中小企业如何跟上脚步?
面对全球环境的极端变化,企业在ESG的相关移动逐渐成为国际趋势备受重视的课题,现在企业除了营收与获利,还必须更加重视ESG等永续发展议题。不过业界观察,台湾企业在永续发展上呈现「M型社会」现象,大企业拼ESG有成,但中小企业却未必跟的上。不过即便中小企业资源有限,但专家认为,数码转型也是一道解方,疫情加速数码转型脚步,不妨就顺势而为,将其视为永续发展策略的一环。 ESG一词分
全球充电桩基建潮 台湾市场准备好了吗?
美国自2019年拜登上任后积极推动净零碳排政策,其中针对车辆部分,规划2030年后电动车于新售车的占比须达50%。对此,纽约时报指出,充电桩不足将会是各国汽车电动化过程中的最大阻碍。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统计数据,2040年全球电动车销售量将破5亿台大关,而届时充电设备至少须达2.9亿座,方能达到「电动车:充电桩」比例「2:1」的最小量需求。纽约时报认为,以现阶段美国配
从制造成本到房价 碳税影响环环相扣
全球零碳赛局起跑,首先迎面而来的是碳有价时代的来临。专家观察,碳一旦有价,不旦影响制造成本,甚至可能间接影响房价,影响层面甚广。然产业虽对减碳感到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挑战与机会并存,华硕电脑永续长吴泽欣认为,科技创新是实现零碳的重要关键,因此也看好如氢能、碳捕捉、碳移除等的新兴技术将加速发展并商业化,让企业在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创造竞争优势。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
突破性数据处理技术有助提高物联网效率
物联网的愿景是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安全与便利,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先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产生实时情报,让物联网数据在几秒钟内做出明智决策。 根据Electronic Design报导,物联网每天都在产生大量数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估计,到了2025年,全球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463EB。在许多情况下,物联网信息大多以原始形式传输,储
石化产业甩碳脱油 台泥、中油跨界布建快充站
电动车在2021年大幅成长,同时带动布建充电桩商机,无论是传产、车厂,或是石化产业龙头皆大动作投入充电桩。据世界经济论坛(WEF)指出,全球充电站商机可达新台币14万亿元,然以现状来看,2020年欧盟、美国销售电动车与充电桩的比例约在8.5:1~16:1之间。台湾目前电动车挂牌数约1.6万辆,充电站约有1,100~1,200座。全球充电桩的数量明显不足,且多以慢充为主。市场指出,不只车厂进入充电桩市
ESG缺衡量标准 UL:量化数据为最佳解
气候变迁、节能减碳等议题不断加温,带动永续发展的需求,各国对于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的关注程度持续拉升,许多大厂也纷纷投入、探讨该如何落实ESG。 过去企业的永续推动主要着重于单面向的社会公益与社会责任,然而如今已转向综合指标性的永续发展活动。藉着ESG,企业能以更具策略性的方式推动永续发展,并进一步将永续发展与业务成果结合,甚至改善营运与财务表现、优化风险管理等,进一步
智能派遣有多夯? 物流、叫车、派遣都靠它
过去2年,由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电商整体销售额在一年之间大涨将近20%,运货量攀升导致物流载运供不应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调查预估,2030年全球前百大城市的货运车辆将增加36%,而相关排碳则预计增加32%,致使市区交通壅塞程度加剧约21%。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的需求激增正为物流供应链及城市交通网络带来冲击。美国DHL创新副总Gina C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