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科技在健康、照护与医疗的技术与应用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Q1
ST Microsite

穿戴式科技在健康、照护与医疗的技术与应用

  • DIGITIMES企划

各种个人健康管理的专业运动表。Garmin/PaPaGO/Epson/MioGlobal/Bryton
各种个人健康管理的专业运动表。Garmin/PaPaGO/Epson/MioGlobal/Bryton

因应自2013年掀起的穿戴式装置风潮,主打健康应用产品开始在市场发酵。有个人自主健康管理为诉求的智能手环、手表等移动健康产品,也有针对医疗、照护等需求而设计出协助病患者的辅助医疗仪器,与老人、幼童的防走失贴心产品,让使用者本人可以获得协助,也能让家人随时照护、免于担心害怕…

穿戴式装置商机  瞄准医疗照护市场

防走失穿戴式手表?手环产品:i’m Tracer(上)与FiLIP(下)。i’m/FiLIP

防走失穿戴式手表?手环产品:i’m Tracer(上)与FiLIP(下)。i’m/FiLIP

通过美国FDA认证的穿戴式医疗产品:连续式血糖监测仪+胰岛素帮浦。Medtronic

通过美国FDA认证的穿戴式医疗产品:连续式血糖监测仪+胰岛素帮浦。Medtronic

早期医疗院所使用的各种专业仪器,必须请病患亲自到医院或诊所来配合检查,如今拜信息科技进步之赐,加上云端应用的普及与物联网的萌芽,消费者可以佩戴穿戴式装置,达到自主健康管理,而医疗级的产品,更可协助病人达到居家照护、自主治疗,以降低医院的人力负荷,提升医疗品质。

对于长时间依赖医疗资源的重症患者、复健中的伤患来说,在出院后,除定期回院复诊、检查之外,平时使用穿戴式装置可做到线上监控,甚至线上医疗。医生可以追踪病情,加上病人的居家治疗,能帮助病患早日痊癒。

消费级主打个人健康管理

穿戴式装置市场中,主打消费级的产品,多以个人自主健康管理为诉求,主要客群在于专业或业余运动员、休闲健身消费者等等。产品设计上,大多系以智能手环或手表为主,外型时尚,能够配戴在手腕上,让装置直接与人的皮肤接触,以量测到生理信号,甚至帮助改善生活作息。

产品本身提供运动和活动追踪,具备计步器、热量消耗计算(以控制饮食、瘦身)、甚至睡眠管理等特色,以帮助记录每一天的活动,有些高端的产品还提供心律器,能够精准量测到脉膊与心跳。

医疗级主打病人自主医疗管理与追踪

然而医疗级的产品,是以卫生保健与协助医疗照护为诉求,在当今医疗技术的进步之下,人类的平均寿命提高,老年人比例增加,其发病率也提升,使得医疗资源(如人力、病房、仪器)越来越有限,如何减少病人使用医院资源,便是这类产品主打的诉求。

这类产品大多内建各式精确的量测表(计),必要时能够定时提醒或协助病患按时用药,以协助慢性疾病患者减少长期照护的需求与住院的时间,达到居家自我疗养、线上照护?医疗等目的。

由于这类市场由医院或医疗大厂所主导,ICT科技大厂角色仅在于技术提供者,在开发产品时大多以「单一用途」且「精准诊治」为主,不像消费电子产品那样多功能,造型也不时尚,体积上可能也比较大。

最重要的是,产品必须经过临床实验,长时间反覆测试与修改,并经过国家卫生机关(如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台湾卫福部食品药物管理署)的认证后才能上市,所以这类产品从开发到上市的周期是非常漫长的,也是市场成长的障碍。

个人健康管理方面的穿戴式产品

消费级的健康管理穿戴式装置很多,有智能手表和手环等。一般科技大厂产品主打活动追踪,并可与手机配对,提供计步、热量消耗等个人健康管理功能。例如Samsung的Gear Fit、Kreyos Meteor等手表产品,以及Sony SmartBand SWR10、NIKE+ FuelBand SE、Fitbit Flex、Jawbone UP24等手环产品。

专业级的运动训练?健身管理产品,有Garmin(台湾国际航电)的Forerunner (先驱者)系列的跑步腕表?腕带、PaPaGO! (研勤科技)的GoWatch手表、MioGlobal的Alpha手表及Link手环、Epson的铁人腕式手表、Bryton(群利)的Cardio手表、Polar的V800 GPS腕表等等,以上有些产品内建环境传感器(气压计、温湿度计等),有些内建GPS,能够精准记录运动轨迹。

在心率传感部份,许多专业级运动手表都有提供,有内建的(如Gear Fit和Mio Alpha),有些是独立产品(如Omron的HR-210、HR-310),或另搭配心跳带配件(可透过ANT+协定与GPS手表、跑步机、手机做配对),以记录心跳状态,帮助在体能最大极限下增加锻链时间,以实现健身或瘦身的目的。

应用在智能看护的穿戴式产品

穿戴式装置可以应用在看护与防走失等用途。许多厂商也已开发出所谓的Smart Locator (智能定位)产品。例如i’m公司的Tracer智能手环,和FiLIP公司的智能手表,产品都内建GPS与GSM通讯(甚至WiFi定位),能够透过卫星定位,让你随时掌握孩子、老人、宠物的动向。可搭配Android或iOS手机,在地图软件找到手环位置,以及移动路线。家长可以设定安全区域,离开区域就会发出警告提醒。

Tracer还能搭配镜头的增实境功能,父母朝着画面闪烁的蓝点走,就能找到孩子,预计2014Q2上市,售价140~160欧元。而FiLIP则可以双向单键通电话、发简讯,该公司与AT&T运营商合作,产品以199美元,搭配每月10美元通话无上线的资费方案来搭售。

而在被动式协寻产品部份,屏东基督教医院开发出防走失NFC手环,并拥有为专利,以公益方式授权给老人福利联盟,台湾大哥大基金会赞助开发。该手环内建NFC电子标签及QR Code,可配戴于失智者、精神障碍族群或幼童的手腕上。若走失时,路人可以透过其NFC芯片或扫描QR Code便可自动连到通报中心,轻松完成通报的工作,以帮助走失者找到回家的路。目前优先提供给中低收入户或有失智障碍手册者免费使用做公益,其他用户则支付手环成本200元,与24小时通报协寻中心服务费每年500元。

穿戴式技术在智能医疗的应用案例

穿戴式技术在医疗级的应用其实已行之有年。在照护方面,长庚大学在2008年起就开发出智能衣服务功能,提供健康老化监控与异常警示功能。整合心电图信号(ECG)、呼吸、体液与温度等传感功能,24小时监控照护,持续记录,并透过手机或电脑浏览记录。而阳明大学郭博昭研发的KY12(云端脑波仪)记录病患的脑波,并将数据实时回传至云端中心,产品体积小,可搭配穿戴式装置(如帽子、发夹等)来呈现。

至于治疗类的产品,有Medtronic(美敦力)的「连续式血糖监测仪」(通过FDA核准),搭配「胰岛素帮浦」装置,让糖尿病患者可以佩挂在腰带(像以前戴传呼机那样)上,一边监控血糖,一边适时提供胰岛素,其自主与自控的能力,让患者能够不需随时注意身体情况,达到控制病情、维护健康的效用。

此外AdhereTech公司在CES 2014发表了所谓的「智能药瓶」(Smart Pill Bottle),能够帮助病人按时按量用药,内建感应器与CDMA芯片,能可透过无线方式,与云端服务连接,实时搜集药瓶内药物量的用药数据,当病人需要吃药时,会发出简讯或直接打电话病人以提醒按时吃药与服药量。同时可以记录药瓶何时打开、剩下多少药片,以供病人与药师做追踪。

其电量可使用45天(可重复充电),当药物用完并重新领药时,药剂师只要回收该空瓶,再拿新药和充饱电的智能药瓶给病患即可。该公司正与制药公司合作,一同推出智能药品。由于该产品体积稍大,无法放入一般口袋,只能放在公事包,因此未来仍有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