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自动化技术 工安机制更全面 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导入自动化技术 工安机制更全面

  • DIGITIMES企划

工安事件的防止,除了倚靠自动化技术层层把关外,安全意识的建立更是必须。图片提供?Siemens
工安事件的防止,除了倚靠自动化技术层层把关外,安全意识的建立更是必须。图片提供?Siemens

近年来「劳动安全」基于人权议题受到重视,职业安全的保护,亦跟着成为重要话题,加上近年六轻等厂商多次重大工安意外,也让台湾不得不再次重视相关议题。

从1989年开始,欧洲针对劳动环境制定出相关安全规范后,日、韩等东亚发展国家,也跟着这股风潮订定相关配套机制,虽然相关规范大同小异,但亦可从中发现劳动安全的思考,已在工业化发展国家中逐渐成熟。

从事后补强到前端置入

传统台湾对劳动安全的思考,主要呈现在「零灾害」的结果论氛围,长期以来缺乏事前防范的思考,业界均认为,除非调整到前置防护安全的「零危险」思维,否则台湾的劳动安全永远只能止于事后补强,因此如何在前端将风险降至最低的思维,才是目前主流劳动安全意识的最重要课题。

而要将风险降低至最低,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将劳动安全的风险,直接进行评估管控,所谓的「安全防护」指的是将工作中的每一项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在了解其严重性后,透过安全防护机制让其发生率降到最低,虽说在进行安全防护机制的设计后,并不完全能达到百分百的安全,但发生率控制在容许的风险范围内,将可使劳动者的安全得到大幅保障。

台湾自2009年开始推动机械器具强制验证制度,但产业界缺乏意识的原因,主要仍在于业者无法意识到劳动安全的必要性,而国际安全相关规范,仅针对个别产品安全(C类标准)有针对特定机械明确规定安全机制,对于特定机械以外的设备机器,虽然有众多国际安全标准可参考,但繁杂的条文叙述解读不易,只能靠「已知概念」的程度去对设备供应商要求,这也是造成目前业者在劳动安全上仅存在最初步认知的困境。

目前国际安全规范主要分为3个层次,除了前述所提的C类标准外,第2个层次为「群组安全规范(B类标准)」,其中包括「安全面规范」及「安全装置」;而最基本层次的,则是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风险评估(A类标准),整个国际安全规范,就建构在这3个层次上,但不论劳方与资方,都需要重新建立关于劳动安全的认知。

以机械设定取代人为判断

针对资方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生产制造环境」;而相对于资方,与劳方沟通同时需要更多的精力,这是因为一般操作型的劳工,并不知道甚麽是操作机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故安全的另一层思维是要协助劳工建立对危险的「认知」。

目前台湾厂商针对劳动安全的管理,多是以「表单」及「条文」来执行所谓的安全规范,这种做法并不能算错,但只能说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因为表单及条文管理,仅解决了「人」的管理面可控制因素,有关于机器所造成的误差与人为可能的误判疏失,并没有办法真正解决。

就一般状况来看,造成工伤意外的原因,多为设备误操作的人为因素或是设备故障等机件因素,透过简单的安全元件或回路设计,就能达到解决工安问题的目的,这也是业界所强调的「失效自趋安全(Fail Safe)」,在安全机制失效的同时还能优先确保安全,而不会造成任何危害,不论是人的问题或机械的故障,都能确保劳动环境的安全,这才是主动式安全防护的最重要条件。

而要达成安全的目标,必须要在「安全回路」及「安全元件」的并行,所谓的安全回路,其主要的特徵在于元件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在未确认安全时无法启动机械运转;确认安全后才能启动机械稼动,相较于传统的危险侦测型系统只有在「异常」时发出信号,在安全元件故障时,很可能会被设备误认为「没有危险」而启动造成危害,透过安全确认型的回路设计,建立最佳的安全防护模式。

层层节制  为工安把关

至于安全元件,一般业界关注的重点在于「安全确认型装置」,安全确认型装置设计思考的面向,强调的是将人员与危险隔绝的「隔离原则」,以确保劳动环境的安全,像是设有互锁装置的安全门开关、保持与设备安全距离的安全光栅及雷射扫描仪,以及防止危机发生的紧急停止开关及制动开关等,都是经由这类思考所发展出的。

当然,同样的机台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因素都会有所不同;甚至在相同的环境底下,也有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不同的危险,为了避免不同因素所造成的灾害,透过安全确认型装置的直接管控,才是较为万无一失的做法。

一般来说,厂商在规划安全机制系统时,设置成本往往是优先考量的重点之一,因此如何以最适宜的模式且兼顾安全性,是系统整合与硬件供应商必须要考虑的课题,要解决此一问题,「多重化的安全服务」通常是供应商的第一步关键,系统整合商多会协助厂商,针对其设备现有的安全机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协助安全机制设计,并肩负使用者与设备商沟通的工作。

当然,除了面对使用者之外,系统整合商也透过与设备商合作,推动安全对策的执行,就各大自动化厂商的产品布局来看,这些全球性大厂如西门子、洛克威尔、欧姆龙等、三菱等,都会针对设备的「安全设计」规划提出完整解决方案。

此类解决方案会以安全设计为中心,在设计初期,就开始进行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对策的制定,并会以ISO、SEMI、EN、JIS、GB及UL等国际及各国安全规范为标准,使制造业者可直接导入安全防护规划,排除后续在行增加元件或回路等相关机制的负担,透过有效益的安全评价、改善支持及安全设计支持,提供完整的安全防护对策。

尤其是元件与回路的「有效性」,安全观念不同于一般顺序控制逻辑概念,例如传统的认知中会将安全回路的信号直接指向PLC(可程序控制器)来控制停止的操作,但PLC也有故障可能,透过安全继电器等设备,直接向回路下断电的命令,才能确保安全,因此,必须在可控制变因完全受到控制的情况下,才是最有效的安全控管机制。

不只「购买」 更需「建立」

台湾经过前几年工安事件的教训后,就发展概况来看,台湾厂商对于此部分的重视已然加深,不过业界人士认为,台湾的工安机制仍有提升空间,目前台湾多数自动化系统的工安设计多是一体适用,并未因特定产业的特殊性而有不同设计,这显示制造业者的安全亦是仍处于「购买」而非「建立」,这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配套措施的制定,以「建立」心态架构安全机制者,除了会因应本身产业不同设计定制化安全系统外,还会进一步设置安全训练、安全讲座,同步提升劳资双方的安全意识,如一来才能真正确保劳动安全,降低工安事件的发生。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