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善用PLM 扎下高值化转型根基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Q1
ADI

巧妙善用PLM 扎下高值化转型根基

  • DIGITIMES企划

唯有凭藉PLM,始可在制造商与协同夥伴或客户之间,建立高效率的协同设计环境,接续孕育高附加价值服务。数据来源:Solenoid Solutionsinc
唯有凭藉PLM,始可在制造商与协同夥伴或客户之间,建立高效率的协同设计环境,接续孕育高附加价值服务。数据来源:Solenoid Solutionsinc

近几年来,「三业四化」一向是政府赖以优化台湾产业结构的重要策略,其内容含括了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服务业国际化,以及传产业特色化;综观这些策略目标,皆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度。

例如传产业特色化,旨在透过科技、美学加值,来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其间重要手段包括了ICT应用、技术创新、特色产品开发、营运模式改良、生产环境改善等软实力,终至协助传统产业在质与量上全面升级;另一方面,亦鼓励业者提升研发、智能创新,促进业者与下游进行密切结合,譬如品牌与代理的掌握,以期朝向微笑曲线两端进行优质化调整。

至于制造业服务化,则将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导向的思考模式,使得制造业者不再仅是单一产品供应者,而是提供一系列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透过服务来凸显产品差异化,进而增加与客户间的黏密度,创造更高附加价值。

而在前些时候举行的「2014台商投资台湾高峰会」,其间经济部官员指出,该部顺应三业四化脉络,从而拟定出维新传统产业、巩固主力产业、育成新兴产业三大方针,并针对这些措施,逐一阐述其个中精髓。

在维新传统产业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无非就是群聚于南台湾的螺丝及螺帽产业,相关业者早期偏重于线材加工、机械、模具等五金扣件产制,产品毛利率并不高,赚的是辛苦钱,然近年来愈来愈多业者亟思转型,开始研发生产技术层次及附加价值更高的汽车扣件、航太扣件等产品,受惠于产品单价大幅提升,营运绩效也随之水涨船高。

至于巩固主力产业,重点在于促使半导体、光电、机械、IT设备等制造商,设法补足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与供应能力,不再仰人鼻息,裨益将零组件、最终设备连成一气,据此构筑更高竞争门槛,终至形塑差异化优势。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工具机产业,相关产品的核心控制器,长期仰赖诸如西门子、发那科等德系或日系大厂,不仅抑制利润空间,也有碍业者朝向高端精密机械进化发展的路径,若能自主研发具备商品化、实用化等价值的控制器,即可望摆脱束缚,造就更大挥洒空间。

论及育成新兴产业,目前最具前景的发展路径,无疑就是植基于物联网(IoT)的智能解决方案,可发挥的领域遍及智能教室、智能校园、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庭、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甚或智能国家,若能藉由解决方案的研制、实证场域的历练,即有望形成可供整厂整案输出的高值化产品,进军国际舞台。

看到这里,难免有些人感到纳闷,尽管产业朝向高附加价值位阶发展,实属正确方向,但回头看PLM应用,充其量仅能与ERP、CRM、SCM或MES等一干应用系统等量齐观,成为企业e化布局的一环,此事与如此意境深远的加值、转型或升级大业,有何关联性?

藉由PLM撑场  先求打底再循序升级

一家从模具开发出身,继而转型至半导体元件供应的制造业者,则以自身经验出发,认为PLM与三业四化、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着实有莫大关联。不可讳言,谈到服务,往往是极其空泛的描述,说得再多,也很难证明其价值,因此制造业欲朝向服务化转型,一定得借助系统工具作为关键载体,才能让原本空泛的服务转为具像化,而PLM便可担当此重任,成为落实服务的载体。

就像近几年来在人类生活中翻天覆地的智能装置,设备本身,纵使规格再优异,其实并不足以展现高附加价值,重点仍在于各式App应用程序;因此不管是智能手机抑或平板装置,都是不折不扣的载体,它们承载了多元化的应用服务,这才是成功关键之所在;所谓制造业服务化,某种程度上,亦应取材相同的思维脉络。

先不谈制造业服务化的最终成果,从最基础的事务开始说起。任何制造业意欲创造差异化价值,必定得具备定制化实力,但定制化所衍生的最大困扰,无非就让BOM Cost(指开发产品所需之材料成本)变得难以掌握,若不设法让相关信息透明化、可视化,恐怕一张看来明明有利图的订单,最终却沦为赔钱生意?试想,任何业者老是做赔钱事业,营运根基都不稳固了,要奢望创新、转型或升级,怎麽有可能?

至于为何赔钱,原因很简单,即是在传统人治时代,各个设计工程师都兀自建立不同的品项、料号,导致企业屡屡重复购料,衍生一堆呆滞库存,这些若不靠系统便甚难厘清的「沈默成本」,无疑正是损及企业营运基盘的负面因子,一旦借助PLM,便可将产品编码权益收归国有,消弭过往各自为政的乱象。

藉由PLM集中掌握所有产品信息,尚有一大好处,即是让设计档案的版本控制趋于正轨。业者强调,可别小看版本控管这档事,其本身在未导入PLM,即曾因此事而吃足苦头,蒙受几近动摇国本的巨大亏损。

举例来说,某专案的设计档案,期初为V1版本,后来经过测试发现问题,便调整成为V2,接着因采纳客户所提修正意见,再进入V3,并据此版本开模,但最终客户临时再提设计变更需求,因而必须产生V4最终版本,准备二度开模,但此时原工程师已经离职,由新人接手,其并未参与先前版本异动历程,遂根据V1原始版本直接修正为V4,随即进入开模,因而忽略了纳于V2与V3的修正要项,终至产出错误成果,平白让企业损失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之多,如今有了PLM,便可遏止此一荒谬错误的发生。

扩大协同作业范围 实现「产品即服务」

打好上述基本功后,可优先确保企业内不同部门之间,得以协同作业,接下来的重点,便是继续植基于PLM,将协同作业范围扩大至外部协力夥伴与客户,只要把这座联外桥梁搭建起来,即有助于制造业者迅速摆脱CAD/CAM来料加工的低值化格局,从而营造协同设计情境,强化内外彼此沟通的有效性,并快速验证设计理念与想的可行性,终至使得设计流程的运转效率随之提升,加工精度亦随之强化。

更有甚者,藉由PLM与ERP的整合,举凡研发、业务、采购、工程、品保及财务等一系列系统信息,通通得以紧密串联,如此一来,制造商与世界级大客户运行商业流程,几已站在同一等级,到了最后,大客户只要在那头发送订单,这头的一干系统便开始自始自动运行,此时大客户一经登入供应商管理网页,无需往返联系,即可随时一目了然掌握后续入库、交货、验收等实质进度,这些弥足珍贵的无形价值,岂不就是彰显制造业服务化的表徵之一?如果制造商没有企图心做好这一切,如何取信国际级大客户?缺乏高毛利的订单挹注,怎能顺利蓄积升级转型所需之动能?

由此可见,制造商必须跨越任务、角色、产品及环境等方面的歧异,正确无误地连结人员、流程与数据,唯有透过这个坚实基础,才有可能塑造「产品即服务」价值,在此之中,PLM系统将可扮演穿针引线的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