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智能建筑的创新优势与策略 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member

台湾智能建筑的创新优势与策略

DIGITIMES主办之「智能建筑论坛」,8/23已于台北六福皇宫盛大登场。主办单位邀请国内外产、官、研各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演讲,并规划一场Panel Discussion。上图与谈贵宾,由左至右分别为:研华科技智能建筑市场开发协理周连和、创益科技总经理谢长安、台湾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事业部协理刘建伦、福麟系统整合经理林玉霖。
DIGITIMES主办之「智能建筑论坛」,8/23已于台北六福皇宫盛大登场。主办单位邀请国内外产、官、研各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演讲,并规划一场Panel Discussion。上图与谈贵宾,由左至右分别为:研华科技智能建筑市场开发协理周连和、创益科技总经理谢长安、台湾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事业部协理刘建伦、福麟系统整合经理林玉霖。

随着全球暖化效应造成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极端气候对于台湾的冲击也更加严重。近几年来包括莫拉克、梅姬及凡那比等台风的降雨量屡破纪录,造成全台严重的灾情,显示台湾不能置身事外,必须为减轻温室效应做出贡献。

事实上,相较于全球的暖化效应数字,台湾的暖化现象更加明显。如台湾自1911至2009年平均温度上升摄氏1.4度,远较全球平均上升0.74度更加明显;而1980至2009年上升幅度0.29度,更是百年趋势的两倍,且依照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IPCC)调查显示,台湾降雨日数呈现减少趋势,也让台湾必须及早思考如何面对全球暖化及气候变迁的问题。

由于建筑产业占全球耗能比率相当高,加上国民对于安全安心、健康照护、节能永续及舒适便利等生活品质的要求日渐提高,以建筑物为载体,导入绿建筑设计与智能高科技技术、材料及产品之应用的「智能绿建筑」重要性也随之增加,更可能因此带动相关产业与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有监于此一新兴产业发展趋势,DIGITIMES特别锁定「节能设计与绿建筑」、「自动化传感与系统整合」等相关议题,举办「智能建筑论坛」邀请国内外产、官、研各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演讲,并于现场展示软硬件厂商解决方案,希望能让社会各界对智能绿建筑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并加速推动相关业者投入,进而解决发展过程所可能遭遇的问题。

使用者的舒适度需要关注

研华科技智能建筑市场开发协理周连和指出,其实智能绿建筑的概念,已经从单一建筑延伸到楼群管理,如研华iBS明年第2季就会进驻昆山,2014年会进驻林口,园区建筑就不只一栋,很多企业也会有这方面的需求,智能绿建筑更不可能是任何单一厂商就能够执行,未来势必需要更多厂商一同合作。

台湾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事业部协理刘建伦也指出,Frost在2011年做过市调,发现工控及ICT两大科技在未来会开始汇流结合,进而产生全新的应用。因为工控主要是在自动化的领域有所表现,但随着ICT技术的精进成熟,如何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已是非常重要的趋势,而智能建筑因为就是在建筑物上安装大脑,也让两大科技汇流的需求日趋明显。

而带动智能绿建筑的趋势之一,就是有关空调节能设计方面的需求。创益科技总经理谢长安指出,过去的建筑物要做空调设计,大概只需要温度控制,但只有控制风量,无法随着人数多寡而适度调整,往往会产生过热或过冷的问题。如文湖线因为是开放式空间,很难设计有效的空调系统,或是一些人员动线特别拥挤的地方,反而没有通风设计,无法提升舒适度。

谢长安强调,智能绿建筑的智能空调,应该强调的是「舒适度」。以富邦福安纪念馆为例,就会主动侦测整体的环境参数,并配合依照目前的空间使用品质需求,外在环境分析,如风速、亮度、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设计适用的水雾降温、自动开窗、空调等设备控制,以综合性热舒适度模型(ISO PMV)与自然采光最佳化控制技术,提升环境品质并达到节能控制的目标。

因此智能绿建筑所重视的「舒适度」,不是只有温度控制,而是如何把热带走。由于室内空间的热,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情境如人数多寡而不同,因此不管是通风或照明,其实都要做到不同情境下的自动控制。谢长安指出,以前是房间多大,就要设计多少吨的冷气,但其实还需要考量房间中其他设备是否会发热,而且背景温度与人的舒适度要一并考量,如有开风扇时,冷气就不需要调太冷。

事实上,只要能妥善利用各种设计,就能有效发挥节能效果,如利用循环扇可以达到空气对流效果,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利用双层墙及采光中庭,就可以做到自然通风控制,照明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情境,但想要利用情境管理模式,系统管理就变得相当重要,才能充分发挥智能绿建筑的附加价值。

智能绿建筑有助于大楼营运

有效节能对于大楼营运也有相当正面的影响。福麟系统整合经理林玉霖指出,一栋大楼的生命周期可能长达50年,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建置成本比例可能仅15%,反而是机电设备维护等营运成本,会增加到85%。过去由于用电成本低廉,每个月的金额并不高,所以很多管理者都没有感受,直到现在油电双涨,才开始注意。

林玉霖指出,其实空调机电设备使用年限内总成本,设计与建造仅占10%,翻修与汰换占20%,占70%的运转与维护,包含工资、电费、水费及燃料费,才是需要去关注的地方。

但不是有信息化、网络话、自动化就是智能化,林玉霖认为,智能绿建筑的设计理念,必须是要将不同的系统加以整合,同时能让建筑依循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管理需求的变化,而具备弹性调整功能,以配合不同的行为模式,才能提供兼顾安全、便利舒适、节能的整合系统。

但林玉霖强调,节能不见得就等于节费,如有些大楼的空调设备会利用晚间离峰电力进行储冰,进而减轻白天尖峰的空调用电设备负担,虽然可以节费,但不一定节能。

因此,智能绿建筑光是在电力节能的基本观念方面,除了降低用电需量及用电量外,也可以转移尖峰用电或合理用电计算与检讨设计。而在空调节能方面,则可用利用天然资源,如引进外部冷空气,就可以减少使用空调,来调整温度的需求。

但林玉霖也强调,有效的节能必须要考虑人的舒适度,也就是要做到3C Plus(Reasonable Cost with Comfort & Convenience)而能源管理则要注意3S(Energy & Maanpower Saving with Security & Safety),智能绿建筑的使用品质才不会受到影响。

建构智能地球的愿景

但智能绿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只是提供管理者便利而已,还可以在不同的服务领域,提高运营效率,如员工的工作空间计划,分配变更将更为视觉化,也可以更有效的统收和统计客户信息,做好各种企划或会议准备。

周连和更指出,理想的智能建筑解决方案,应该要采取开放式架构,让更多第三方厂商加入,未来只要能兼顾标准定制化的需求,结合相关业者一起努力,智能建筑产业就能不断成长,进而建构出智能社区、城市,乃至于智能地球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