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湾智能动脉 国道交控系统全面整合 智能应用 影音

打造台湾智能动脉 国道交控系统全面整合

  • DIGITIMES企划

交通部国道高速公路局交通管理组交通信息中心主任姜宇峰。
交通部国道高速公路局交通管理组交通信息中心主任姜宇峰。

国道是台湾交通系统的最大动脉,每天平车车流量约在100万辆左右,要同时监控如此庞大的车流量,所建置的系统必须极为完善,在「视讯监控系统于国道交通管理应用」议题中,国道高速公路局交通管理组交通信息中心主任姜宇峰为听众详细介绍了视讯系统在国道的应用。

目前国道共有4个交控中心,分别位于坪林、北区(泰山)、台中(中区)、台南(南区),每个交控中心各有其职司路段,坪林交控中心负责国道5号,北、中、南区三处交控中心,除了分别掌控国道1号与3号的各区路段外,区域中的其他国道(如北区的2号、中区的4号与6号、南区的8号与10号)与快速道路也都属于其管辖范围。

分散控制  全面整合

各交控中心除了透过设备监控路况外,还需将所有信息汇整传送到交通信息中心主任(TIMCCC),由交通信息中心统一对外发布,提供给民众使用的实时路况服务系统,与加值单位所使用的信息交换服务系统,姜宇峰表示,国道过去是逐条建设,因此其交控系统也在不同时间点由不同厂商设置,此一特点在过去造成信息流无法集中,各系统各行其是的现象,后来交通信息中心成立后,才将之全面整合。

目前高速公路上的系统架构相当庞杂,所建置的终端输出入设备相当多,在输入端为各式传感器,包括摄影机、车辆侦测器、天气侦测器、紧急电话、自动车牌识别器等,输出端则有匝道仪控号志、路径导引标志、车道管制号志、旅行时间标示、信息可变标志、服务区多媒体等,输出入设备都被纳入各交控中心所建置的光纤干线备援环路中,全区以内网方式传输,输入装置撷取到信号后,将信号传送至甚于各区的的交控中心,交控中心后端平台运算后,再将结果输出至各式当输出点,例如自动车牌识别系统在两定点记录特定车辆行车速度,由后端系统推算出至下一地点所需之旅行时间,最后再将结果显示在旅行时间标示上。

单就视讯系统来说,目前全台湾国道的布建的摄影机超过1,000支,主要负责信息收集、管理应变、信息服务,其架构运作方式,在前端部分与一般监控系统类似,都是使用摄影机撷取画面,再透过光纤网络将画面传至后端的影像编码器,之后再在传送至各广播服务器,与一般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广播服务器会将信号分流,会将画面信号分送给用路人与工作站,工作站在依其用途分类,除了储存在后端硬盘外,也会将信息送往图控服务器。

由于国道上建置的摄影机超过1,000支,在人员效率考量下不可能派员全时监控所有画面,因此其后端监视系统采用触发功能,交通信息中心的影像监控中心与一般大楼监控系统的中控室一样,都设有电视墙,所有的摄影机的影像画面都呈格状排列在屏幕上,当特定路段有异常状况时,该路段的摄影画面就会放大跳出,提醒管控人员注意,并由大画面观看状况,为了避免遗漏,交通信息中心将触发条件的灵敏度调至最高,以「宁可错看一百,不可错放一幕」的方式,全面掌握所有路况。

弹性规划系统  让资源用在刀口上

国道的影像信息,除作为高公局路况掌握外,也提供给不同单位,以提高信息的边际效益,当信息传送至各区交控中心时,交控中心在传往当地的服务区(交通信息补给站)、网络信息服务(1968实时路况网站、PDA与手机网站、高速公路1968 App)、媒体(警广、民视交通台)、其他加值团体(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其他机关、民间业者)等。

另外视讯系统也会将影像分享给特定民众与执法机关,所谓的特定民众是指事故者,用来厘清事故发生时的责任归属,姜宇峰指出,国道所建置的摄影机因厂牌机种有别,其拍摄范围也不尽相同,最短的拍摄距离为200米,最常则可达700米。

国道的视讯监控系统目前仍以人工监看方式为主,整体系统效益还有提升空间,姜宇峰表示,未来此一系统会逐步演进,交通管理方面将走向自动化与智能化,让所撷取到的信息做更有效的运用,至于信息服务方面,则会走向云端化与最佳化设计,由于影像信息的数据量相当大,对带宽、处理平台与储存装置都带来严苛挑战,不过相关IT设备的建置成本不斐,为求资金做更有效的运用,交通信息中心必须将设备最佳化。

而就目前来看,以租赁方式向中华电信等电信厂商承租机房最是较佳作法,姜宇峰以过年间峰时段为例,每年过年的返乡车潮,其信息量是平常的50倍以上,平常30M的带宽绰绰有余,过年时200M都不够用,但尖峰时间每年只有几天,不可能因此建置高品宽网络、采购极高效能的机房,因此从前几年开始,高公局就以租赁方式弹性扩充机房,让资金做更有效率运用,而未来信息服务还将走向云端化,让庞大数据量能够化为更精确的信息,让高速公路的交控系统迈向智能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