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安病毒零容忍 IBM如何帮助企业更快从恶意攻击复原?
「受到疫情影响,我们现在愈来愈倾向与(新冠)病毒共存,但在电脑世界里是没有办法与病毒共存的。」台湾 IBM科技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孝纶半开玩笑说,IBM日前发表下一代快闪储存产品,协助客户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IBM FlashSystem Cyber Vault帮助企业更快速检测勒索病毒和其他网络攻击,并迅速回复正常企业营运。 陈孝纶表示,现在攻击手法快速,企业需要更实时
碳净零学院课程开跑 企业积极培养绿色转型人才
台湾碳净零学院经过二个月甄选,20位来自半导体、制造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学员齐聚一堂,正式开始为期18个周末的碳净零永续工程师学程。台湾碳净零学院结合产官学共90名顶尖学者专家,推出长达216个小时的学程,目的是在2030年前培育出2,000名熟悉环境科技、财务分析、及跨国资源整合能力的碳净零工程师,协助企业完成碳净零路径图。 台湾碳净零学院创始人吕原一表示,碳净零工
导入XaaS 2.0经营新思维 因应供应链碳管理趋势
「供应链脱碳」是企业达成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关键。台湾一向以出口导向为主,面对国际的减碳趋势,透过中心厂对供应链碳管理上的积极作为,企业是否有效监别供应链上的ESG风险并提前因应管理,将直接冲击企业自身营运绩效。勤业众信风险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李介文建议,企业应转换为「XaaS 2.0」 ,即「 Everything as a Sustainability Service」新思维,来推动自身乃至于供应链
网安技能值落差逾6成组织破财 Fortinet提解方
网络网安品牌Fortinet近日发表《2022网安能力落差报告》,指出网安能力差距将带给组织多重挑战,包括数据和资金损失等,因此降低网安能力落差已成为企业管理层及极为关注的优先事项。同时,Fortinet建议企业可透过培训和认证课程来教育员工,以降低网安技能差距。 Fortinet报告亦揭露网安能力落差所导致的多重风险,全球更有超过6成(64%)组织曾因此而遭遇营收损失或罚款
网安攻击事件年增率50% AWS:强化云地混合安全部署
数据宛如新石油,也成为近年来黑客最主要的获利方式。其中,网安勒索事件在云地混合的复杂环境中尤为明显。根据全球网络安全方案领导业者趋势科技(Trend Micro)台湾网安事故调查团队(Incident Response)近十年统计显示,台湾网安勒索攻击事件自2016年起不断增加,2021年上半的年增率就达到50%。日前,亚马逊(Amazon)AWS举办网安说明会,提出混合云网安建议,并强调企业需要
SAS云端营收大成长 携手微软助企业投资报酬达204%
受到疫情影响,数码科技与云端服务成为减少经济冲击与疾病蔓延的最佳解决方案,AI与数据分析公司SAS公布2021年云端业务,显示云端成长动能持续增强,SAS全球云端营收在2021年大幅成长19%。近日SAS也宣布,强化布局强大的云端分析平台与云端优先(cloud-first)产业解决方案,以降低客户的数码转型门槛。 SAS执行副总裁暨技术长哈里斯(Bryan Harris)表示
数据中心趋势预测 首重可持续性发展
面对缺料导致芯片供应问题,专业认证机构Uptime Institute总监林家恒指出,将进一步促成IDC产业标准化和规模化。面对新数据中心的容量需求不断增加,将推动供应链协作,增强联合工程和标准化,提高IT机架负载,而小型数据中心营运商若还未跟上工业化、标准化,恐在这时期更落后于人。 面对减碳浪潮,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然Uptime In
企业净零路径规划 碳盘查设计应放眼全球经营思维
国发会在3月底公布「2050台湾净零碳排放路径图」,不只国家减碳需要路径图,企业也必须掌握自己的减碳路径与短中长期目标蓝图,进一步实践企业永续治理ESG,企业永续发展协会秘书长莫冬立提醒,切莫以拿标章、认证作为企业实现ESG的标准,这对企业长期发展相当危险。 面对法规以及国际品牌商逐步要求供应商减碳,许多企业面临的第一道考题正是「碳盘查」,台湾数码企业总会理事长陈来助曾指出,
净零路径需要行业转型 电子业可扮演更有价值的角色
面对全球净零趋势,产业界与环团引颈期盼,国发会在三月三十日公布了「台湾2050净零碳排路径」,外界虽肯定政府跨出第一步,促使各个部会动起来,但许多路径不够具体也招致批评,包括阶段目标过于保守、策略过于模糊。中华民国企业永续协会秘书长莫冬立就表示,从路径图的方向性来看还欠缺整合性架构,从国家净零转型路径到企业转型计划,他认为中间还需要建立起各行业的转型桥梁。 曾参与过几次政府讨
人工智能当道 跨域与应用能力是AI高端人才关键
各行各业都面对着人工智能(AI)当道的趋势,这条康庄大道上常听「AI产业化,产业AI化」这句话,人工智能科技基金会(AIF)CEO温怡玲表示,随着越多企业将AI导入各种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缺乏人才的挑战。究竟何谓AI人才?又该如何培育AI人才?中央大学资工系教授蔡宗翰认为,具备领域(Domain)专业知识、并能结合资工基础的跨域人才,会是未来高端AI人才的趋势。 蔡宗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