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机器人拼同级化、差异化、差距化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Q1
ST Microsite

台湾机器人拼同级化、差异化、差距化

  • DIGITIMES企划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2008~2013年全球多轴工业机器人装置量CAGR已达12%,成长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大陆制造业庞大需求,吸引各国机器人大厂加速布局,也可预期将提升主要市场的出口竞争力。数据来源:IFR、Deutsche bank、IEK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2008~2013年全球多轴工业机器人装置量CAGR已达12%,成长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大陆制造业庞大需求,吸引各国机器人大厂加速布局,也可预期将提升主要市场的出口竞争力。数据来源:IFR、Deutsche bank、IEK

当2011年后美、德等先进工业大国均已陆续针对制造业推出鼓励再造或革命的政策后,可发现其中最特殊的共通点,便是都将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纳入,构成先进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包括亚洲地区的三大机器人市场日本、大陆、韩国也对此摩拳擦掌,期望从中分得一杯羹,或协助国内产业升级;台湾既有东北亚居中的关键地位,尤须分别透过同级化、差距化、差异化战略,才能在这三国间周旋竞合。

除了美国先进制造夥伴战略(AMP)、德国工业4.0(Industry 4.0)政策,均已分别将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纳入,打造未来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包括亚洲三大机器人制造或应用强国的日本,也期待融入既有之先进机器人技术优势,生产高价值产品;并结合网际网络,推动人和机器可协同作业的未来工厂,迎合先进工业大国需求。

未来台湾工业机器人可发展模式,应集中以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切入,进一步扩展机器人产品线及应用领域,促进上下游产业聚落成型;最终才能紧扣定制化需求,与欧、日系大厂抗衡。数据来源:工研院机械所、IEK

未来台湾工业机器人可发展模式,应集中以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切入,进一步扩展机器人产品线及应用领域,促进上下游产业聚落成型;最终才能紧扣定制化需求,与欧、日系大厂抗衡。数据来源:工研院机械所、IEK

与日本竞争激烈的韩国,则采财团经营模式来培育产业,藉整合应用领域,创造最大效益;透过其ICT网际网络与机器人技术,发展下时代智能工厂,同时推动大邱市2020年成为产业重镇;另辅以经贸策略强攻新兴市场,借此与日本企业区隔。

自2013年已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的大陆也不落人后,陆续经由十二五、十三五政策投入雄厚资金,发展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和现场大型成套作业装备、机器人零组件?模块产业化等高端设备,借此积极提升工业机器人自制率达45%以上;并以价格与规模优势,使其机器人企业及产品行销全球市场。

根据WinterGreen Research预测,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2020年为390亿美元,CAGR(年复合成长率)约7.95%。另一份MarketsandMarkets报告更显示,用于工控和工厂自动化的工业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268亿美元成长到2018年的333亿美元,CAGR为7.55%;预估2020年亚洲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64亿美元,2014~2020年CAGR为8.50%。

由于两份报告不约而同都维持成长态势,让部份制造业认为「未来采用机器人为核心的先进制造系统,将是提升全球经济成长的关键要素」,才能符合现今世界各国发展趋势,解决少子高龄化社会导致生产力不足的问题;透过智能自动化生产,还能维持整厂生产效率、制造流程稳定,降低因为人力造成离职、暴动等不稳定变量的风险成本。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进一步指出,2008~2013年全球多轴工业机器人装置量CAGR已达到12%,估计未来3年每年成长率至少能维持6%~10%,值得看好中长期发展。至于成长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大陆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庞大需求。2013年大陆使用量(36,560台)已正式超越日本(25,110台),成为全球第一大国。目前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前四名,依序为大陆、日本、美国、德国;也吸引各国机器人大厂加速在大陆布局,可预期将提升主要市场的出口竞争力。

台湾机器人产业趋势  维持出口导向发展

台湾智能机器人产业也不免受其影响,依IEK机械与制造系统研究部研究员黄仲宏分析,2008~2013年台湾多轴工业机器人装置量便已从3,359台持续成长至5,457台,主要分布于信息电子(3,151)、汽车及零组件(846)、金属加工机械(505)等领域,前三项就占有8成数量,受惠于机器人技术成长最多。

惟若进一步分析同期进出口数据却下降,即可发现因End User下单订购后,工业机器人可能直接输出到大陆、越南等地,导致装置量在外将成未来趋势。未来信息电子业、金属加工机械业每年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000台、500~1,000台;整车制造业自动化虽非台湾强项,KUKA、ABB品牌机器人又有8成以上市占率,故不列入投资重点;至于汽车零组件(包括:车身、仪表板、橡塑胶内装和引擎等)则还有机器人?自动化应用商机。

但他也坦言,台湾多轴工业机器人的装置量未来2年的年均量约6,100台,比起亚洲前三名日本、大陆、韩国每年平均20,000~30,000台装置量仍有一定差距。「缺乏市场纵深及产业规模的台湾机器人产业,未必要跟随德、日等大国持续推陈出新出一具具机器人本体。高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的技术服务,或者才是该产业应该发展的重要选项。」也就是说,资源相对薄弱的台湾企业,明显不适合单打独斗,而须以结盟互惠的方式切入市场。

整合工控零组件资源  结盟对外打群架

因为看好技术上与机器人制造接轨程度高、机器人市场将为台湾广大的工业电脑(IPC)族群带来新蓝海,这两年已吸引研华、威强电等大厂争相透过结盟或并购方式,投入多轴控制器应用发展,深耕产线自动化产品。

台湾IPC厂商在该领域具有的优势包括:具有超越大陆、韩国厂商的竞争力;进可藉发展物联网(IOT)、EtherCAT通讯功能之传感器同时,渗透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退也能加强工控本业应用实力。

未来台湾工业机器人可发展模式,应集中以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切入,进一步扩展机器人产品线及应用领域,促进上下游产业聚落成型;最终才能紧扣定制化需求,与欧、日系大厂抗衡。

聚焦东北亚竞合  慎防日、韩夹击

对于台湾机器人产业与周边经贸夥伴之竞合关系,包括:美国未来将是全球重要的机器人市场,尤其当3C产品制造在美国比重增加时,台湾对其贸易量也会逐渐升高;而从欧盟进口机器人产品仍大于出口,未来与欧盟关系还是以国际合作为主。

在亚洲近邻的新兴市场崛起后,尤其是东协五国中的印尼、泰国,未来对于工业机器人需求将会逐年增加,极具成长潜力;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既是各家必争之地,也是台湾最大出口国与生产基地,近年来占台湾出口贸易比达4成左右;日本则是台湾最大进口国与技术合作夥伴,高度倚赖进口日系机器人与减速机、伺服马达等关键零组件;韩国在许多产品都是台湾最大贸易竞争对手,目前在低荷重机器人等产品、市场,都与台湾近似。

随着大陆的经济实力愈强,加上不容忽视的内需市场规模,使其在工业机器人的装置量是东协国家外,另一个让世人瞩目的焦点。台湾因为当前在外贸拓展面临瓶颈,对于大陆市场拓销也成厂商出口市场的重要布局。然而,东亚各国早已留意其日渐强化的角色,并先后拓展与布局大陆;同属东北亚的日、韩相当积极,两国基于历史、经济关联性等因素,也与台湾在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未来从竞合关系看待台湾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契机,可分为:
1. 同级化,以德日先进技术为目标,厚植硬实力;并学习优质服务与创新模式,提升软实力。
2. 差异化,与主要国际竞争者韩国厂商须提升整体供应链竞争能力,发展高端机种。包括连结应用市场,开发合理性价比之整机设备,迎合市场潮流;推动自动化系统,发展整线?厂设备输出性能。
3. 扩大与大陆业者的差距化,持续投入研发创新,维持技术与品级领先;强化与日本技术合作或购并,确保台湾机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