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病历交换发展面临的障碍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Computex
Event

电子病历交换发展面临的障碍

  • DIGITIMES企划

电子病历交换能否成功,医生的配合度是相当重要的关键。DIGITIMES摄
电子病历交换能否成功,医生的配合度是相当重要的关键。DIGITIMES摄

电子病历交换的主要愿景,就是希望能提供给病患无缝的医疗照护。但由于台湾交通日趋便利,民众就医可近性高,即使是远在高雄地区的病患,都可以利用高铁当天来回台北就医,也导致病历数据极有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中,造成重复检验、检查及用药等医疗资源耗费。

因此,透过实施电子病历交换,才能让医疗资源得以有效利用,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同时,医师因为可以迅速取得病患完整的就医处置、家族病史、药物过敏等信息,更可提供更全面性的诊断与医疗决策,降低医疗疏失可能导致的风险。病患也可拥有跨医院调阅信息的便利,还可整合保险理赔及流行病学统计、调查分析等功能,提升国家整体医疗品质。

但台湾HL7协会理事长颜志展指出,电子病历牵涉到软、硬件系统整合、管理、服务、个资等面向,推动过程可说是困难重重,即使台湾因为拥有多年的健保信息化推动经验,医疗信息基础建设堪称完备,电子病历看似只是水到渠成的工作,眼前仍有许多障碍必须一一突破,才能让电子病历交换得以落实。

电子病历建置初期成本高

尽管使用电子病历交换的医疗院所愈来愈多,但从纸本作业过渡到电子作业过程,不见得就能马上看到使用的便利与开销上的节省。甚至在这个过渡阶段,还可能造成许多医护人员及病患的不便。

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数据显示,2013年已有78%的诊所,表示已在使用某种形式的电子病历,远远高于2001年的18%,但电子病历系统仍为医生带来更多的事务性负担,挤压他们给患者看病和治疗的时间。需要找好几位医生看病的患者,仍然需要索取纸本的检验报告,而电子病历也并没有杜绝可能威胁患者健康的记录错误问题。

市场研究公司IHS Technology的医疗业分析师Roeen Roashan估计,一家约有200张床位的医院所需要的电子病历系统,第一年需要花费500万到1,000万美元,对任何规模的医院而言,都是一笔昂贵的投资,也导致许多医疗院所至今仍相当依赖纸本作业。

要加速中小型医疗院所加入电子病历交换计划,势必得仰赖政府补助。但攸关电子病历交换的「加速医疗院所实施电子病历计划」的预算,却大幅删减到只有原规划的17.4%,政府推动起来自然困难重重。

说服医生改变工作方式挑战多

另一个挑战,则是来自医生的工作方式,让电子病历交换过程,并不能许多人想像的一样,可以让医生实时取得患者的信息。因为医生在撰写诊断报告或病例时,往往可能会临时做出各种不同的判断,而电子病历交换系统的数据分类及整理的规则,却未必能够及时配合。

如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在2013年1月所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就指出,医生在解释患者对食品或药物的反应时,有些医生会将病患的过敏症状归类为「副作用」,但也会有医生将其归类到其他的项目。报告指出,即使有了电子病历交换系统,医疗机构之间一旦缺乏协调,仍会导致重复检查和治疗,而这正是电子病历交换系统必须努力避免发生的问题。

为了消除沟通障碍,尽快让医疗信息交换标准如HL7,能够广泛用于所有的医疗院所,成为当务之急。但也唯有在更多医疗机构开始使用电子病历之后,才能够了解到这些标准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因此,电子病历交换系统不只是导入而已,卫生主管机关还应该负起责任,定期追踪交换系统是否能够解决沟通障碍的问题。

医生的抗拒心理也是一大问题。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和已经启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医疗机构会员组织AmericanEHR Partners在2013年调查发现,使用电子病历的医生中,有34%的人对该系统减轻工作负担的能力很不满意,比例远高于2010年的19%。

更有32%的医生表示,他们的工作效率在推广电子病历系统之后,反而无法再恢复到正常水平,比例高于2010年的20%。表示自己不会向同事推荐电子病历的医生比例,也由2010年的24%上升到39%。

医生们表示,电子病历系统加重了他们的事务性负担,而且花在解决电脑问题的时间,往往也会排挤他们看病的时间,连带造成病患的抱怨,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医生面对面交流。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于2013年12月在国际医学信息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上发表一项研究,医生在接触患者时,查阅电子病历的医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在看电脑屏幕,而不是与病人交谈。

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北大学医学和工程学助理教授Enid Montague指出,如果交谈的时间变短了,对于建立医患信任以及帮助医生发现或暗示健康问题,可能会形成障碍。

所幸这项研究并未发现医生在检查时会跳过任何步骤。有一些医生也开始在探索新的使用方式,能在不疏远患者的前提下,引入电子病历。如已有医生尝试使用输入及显示更为便利的科技产品,如穿戴式产品就可能是解决医生使用电子病历交换系统问题的关键。

避免出错泄密机制不可少

许多医疗行为数码化后,固然可能会让医生工作更为轻松,只要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做出诊断说明和开立处方。但这种便利也可能让医生更容易出错,尤其是使用复制贴上功能的医生,更容易在患者病历中输入错误信息,因为医生也许只是想复制病历记录的一部分,却可能复制到足以改变整个治疗方案的信息。

为了避免发生错误,许多电子病历交换系统,往往会增加许多身份识别的管理机制,甚至有一些医院会对医生可同时打开的患者病历数量进行管制,或者要求医生在输入完成前,必须先输入另一项信息,如患者的姓名首字母。

但这些管理机制,某种程度也会影响电子病历交换系统的便利性。而随时随地冒出的警告更新信息,也可能会让医生错过重要信息,医生也可能根本完全忽视那些更新警告的信息。

如何让电子病历交换系统显示真正有意义的警告信息,不仅是系统设计者的责任,更是推广应用时的教育重点,如果医生不愿意配合系统指示操作,电子病历交换系统的推动工作,势必会困难重重。

但最让人担心的,莫过于电子病历交换系统,是否经得起即使是聘用数百名安全专家的大型零售商,都很难抵御的黑客攻击。这些黑客既然以窃取电子记录为目标,医疗院所的电子病历,自然也会成为这些黑客觊觎的目标。

根据长期关注消费者隐私的非营利组织Privacy Rights Clearinghouse追踪的案例显示,美国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在2013年遭遇了276起数据外泄事件,较2012年增加24%,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美国的数据外泄事件数量,总体而言却是呈现下降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病历数据都是透过网络才会泄漏。网络犯罪谘询公司HackSurfe报告显示,2009年以来,83%的病历泄露事件其实是因为实体设备被盗或丢失所导致。

HackSurfer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Jason Polancich指出,诊所和医院应该要优先防范所谓的「内部威胁」,也就是要注意内部人员是否会窃取医疗纪录,或是将敏感信息卖给身份盗窃者,因为电子病历可以让人可以在更不容易被发觉的情况下,窃取更多的数据。

医院和医生应该要透过加强员工背景调查、身份认证、登录及使用权限及文件加密等网安设计,设法避免有心人士存取或传输患者病历,才能让各界对于电子病历交换系统有足够的信心。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