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FR加延迟策略 推升供应链效能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Computex
ST Microsite

CPFR加延迟策略 推升供应链效能

  • DIGITIMES企划

有人形容,供应链就像是一个大牌局,尽管大家同处一室,但每个人手中都握着自己的牌,究竟要将牌牢牢紧握、避免他人窥探?抑或开诚布公,藉由摊牌来形塑彼此之间的互信合作氛围?。

每当谈论SCM应用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何,大多数人都会指向两件事,一是供应链成员e化成熟度的不一致,另一则是在供应链管理流程变革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阻力,特别是随着供应链作业模式转变后,企业主事者的心态问题。

事实上,欧美企业的SCM应用,通常都奠基在运筹管理等强大的理论基础,所有的管理概念,都源自于这些理论基础而来,相形之下,包括台湾、大陆在内的东方企业,比较缺乏这般理论环境,导致从事供应链管理的人员,相对不擅长在供需之间采取最佳化的控制与平衡,所以看似已无问题的e化成熟度,其实仍有亟待进步的空间。

正因为信息化水平尚待进步,因此不管是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抑或与欧美的客户、供应商或协力夥伴之间,意欲进行供应链整合,似乎都存在若干需要被解决的难题。

只不过,也有另外的一些人认为,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化水准的不一致,其实并不是特别棘手的大问题,只因个别成员的价值是不均等的,它就有点像是80/20法则一般,20%的供应链合作夥伴,掌握了高达80%的价值;因此企业其实仅需针对这两成夥伴做好信息整合即可,要想将所有供应链夥伴都纳入SCM系统,是没有必要的,反而应当关注的重大议题,乃在于因为流程改变所衍生的阻力。

摊开底牌 未必陷于不利
在过去,参与供应链「牌局」的企业领导阶层,多倾向紧紧握住自己的牌,唯恐别人看到,可能让自己陷于不利;但如今因应供应链整合、导致作业模式改变,等于已经迈入一个全新境界,如何在合作夥伴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彼此愿意共享信息,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事情,在此前提下,企业显然不宜再继续采取封闭态度,必须转变心态,把底牌摊在彼此的眼界之下,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唯有如此,才可能让大家通通都成为赢家。

然而纵使把牌掀开,也并不意谓要做到全不设防、人尽皆知,唯有合作夥伴才能看,以免误将关键信息传递予竞争对手;但问题来了,面对合作夥伴以诚相待,虽然可谓美事一桩,但似乎也无必要把所有的牌都一张张掀开,所以必须确保自己所公开的牌,一定是攸关供应链成败的王牌,是需要被实时交换的需求或库存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加快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往往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可以肯定,供应链成员所需共享的信息内容,势必得在事前进行缜密规划。

既然决定要互相看牌,而且也把彼此间可以看牌的范围,界定得清清楚楚,那麽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看牌方式;在以往,因为缺乏网络导致彼此联系不易,所以只能倚靠大量的电话、传真来传递信息,但现今网络技术蓬勃发展,也让SCM系统可以轻易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负责主导B2B协同运作的企业,必须考量到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供应链夥伴,有义务建立一套可让大家易于使用的信息平台,并循循善诱促使夥伴的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如此一来,大家才更容易看到彼此的王牌。

如何评量SCM应用效果?
历经一连串努力,企业最想知道的,是如何针对SCM应用效果进行评量。

某企业信息长指出,谈到SCM应用成效,不妨可以沿用一些现存的企业绩效管理指标来予以评价,其间包括了库存部位是否下降、缺货次数是否减少、采购成本是否下降…等等项目,当然,广义的SCM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整合,也如同前述涉及跨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针对这个部分,企业则可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沟通速度,根据系统导入前后的实际表现进行对比。

另有业者建议,企业除了以时间为轴,将过去自己与现在的自己进行对比,此外也可选取产业界中较具领先地位的企业,以此作为标竿,评量自己与该公司之于各项评量指标的差距,到底是缩小、持平或扩大,借此评断企业自己的SCM应用效果究竟是好是坏。

然而企业无论想做何比较,显然都需要一套坚实强大的绩效管理架构,主因在于,SCM应用是一种易于数码化的流程,所以为了有效衡量其应用成效,实有必要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由IT技术所驱动的绩效管理模型,以利于日后随时观察绩效的起落。

CPFR与延迟策略 堪称两道妙招
前已述及,在供应链这场大牌局中,任何一位成员,都必须建立摊开手中王牌的心里准备,至于信息互通过后,能够施展何等妙招?毫无疑问,包括CPFR及延迟策略,肯定是可行性甚高的选项。

所谓「协同规划、预测、补货(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CPFR)」,是一种建立供应链管理协同程序的观念,旨在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规划、预测、补货所需的信息,加以有效串联与分享,借此整合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之间的供需环境与作业流程,赫赫有名的Wal-Mart,即是CPFR这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之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源头所在。

观察过往台湾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多侧重于研发、制造等环节,较少顾及市场变化,所以每当外在环境骤变,因而导致供需失衡的时候,往往都应变不及,最终仅徒留大批难以迅速去化的原料、半成品或成品,连带触动了营收下滑、财务恶化的负面效应。

惟落实CPFR后,供应链协同夥伴之间即能就规划、设计、开发、补货、KPI等产销活动环节,研拟出最佳化做法,使各方都能依据最终消费市场的需求,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不会再盲目生产一堆卖不掉的产品、或采购一堆用不到的原料。

至于「延迟策略(Postponement Strategy)」,亦属奥妙无穷,其旨在将供应链上的产品划分为「变」与「不变」,尽可能将后者极大化,如此企业才能备妥标准部件,事先搞定通用性的生产任务,至于其余的差异化、定制化需求,也就是「变」的部分,企业则可延迟到接获订单之后,再来专心应对,终至缩短产品的交付周期,让供应链夥伴同蒙其利。

何以需要执行延迟策略?业者解释,虽然透过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举凡Rolling Forecast、库存水位等关键信息的透明度都已攀高,但这并不意谓供应商日后皆可一律采行「MTO(Make to Order)」模式,只因世间绝无这麽美好顺利的生意,经常总是会有一些急单需求需要应付,所以MTO外也需兼顾「MTS(Make to Stock)」,而包括生产延迟、物流延迟等延迟策略,正是在MTS、MTO间求取平衡点的最佳模式。

伴随供应商实施延迟策略,其客户亦得以雨露均沾,一方面可大幅缩短核心材料的备料前置时间、达到最适化的安全库存量,二方面又可避免朝向「将库存压力通通丢给供应商」倾斜,从而维持夥伴之间的互信互利关系,堪称是一举数得。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