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触动设计流程变革 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0522
Event

第三次工业革命触动设计流程变革

  • DIGITIMES企划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2012年指出,人类已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将为传统制造业的面貌和生产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将使得产品生命周期更趋短绌,如此一来,制造业势将在产品设计方面,遭受前所未见的严苛考验。

毫无疑问,3D打印技术肯定是2013年间炙手可热的议题,不仅美国总统欧巴马对此投以高度关注,颇具权威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预言3D打印将成为引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触媒之一。

然而3D打印这个话题,并非人人都深表认同,如同台湾某电子业教父级人士,就曾直言3D打印不过是个噱头,如果它真能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那麽他的大名将倒着写;主因在于,3D打印「中看不中用」,对于大量生产制造有相当困难,所以根本不具商业价值。

尽管有重量级人士出言唱衰,但3D打印风潮依然不减,甚至外传有某日系家电大厂,打算运用这项技术量产家电,而大陆的工信部也决定,今后将致力推动3D打印的产业化。

藉由相关信息之密集涌现,身处台湾的制造业者,看出了什麽端倪?

补强设计瓶颈 已然迫在眉睫
3D打印技术的出现,意谓今后产品的设计到制造之间,只剩下一个「打印」按钮的间隔!在此前提下,未来人人都可以用电脑设计产品,接着藉由3D打印机制造产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造者」,无论各式天马行空的创意,也都更有付诸实践的可行性。

如此一来,今后绝大多数产品的生命周期,必将比现今缩短许多,亦可以达到零库存的妙效,可说是一兼二顾、好处多多;于是乎,一些在过去未曾出现的小型、独立「制造业者」,可能会如雨后春笋般逐一现身,而且个个都夹带着不容小觑的竞争优势,必将对于传统制造业构成不小冲击。

那麽,传统制造业者,应当如何因应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冲击?深究台湾制造业过去赖以打出一片江山的优势,正是来自于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最佳化;但「3D打印机」这番创新思维,已使得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之间,变得几乎毫无界线,因此制造业者从前傲视群伦的优势,着力的空间恐将愈来愈小,因此必须跳脱传统框架,找寻新的出路。

首当其冲的,便是亟需尽速补强过往的设计瓶颈,只因未来在缺乏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能量庇荫下,单单是产品开发设计这个环节,就很有可能是产业界优胜劣败的关键;然而很不幸的,许多制造业者目前存在的设计瓶颈,其实还算不少。

有哪些设计瓶颈?首先最明显的,即是仍无法有效缩短设计时程;其次,多数业者在处理延伸型产品或机种时,总得耗费大量时间;再者,从前每次要做CAD干涉点检时,经常会发现众多甚难处理的干涉现象,导致设计者迫于时程压力,因而乾脆Bypass掉许多本该执行的检查程序,终至酿成不少后遗症,对产品的品质与公司信誉造成不小伤害,所以当务之急,势必得赶紧解决设计检查不易的这道难题。

紧接着,制造业者往往需要拷贝其他机种的机构设计,也就是业界通称的Second ID,然由于传统CAD软件走的是「参数式设计」法则,如果不能明确掌握拷贝对象的所有特徵与参考,就会让整件事变得滞碍难行,亦可谓一项头痛问题。

此外,「设计变更」对于多数制造业者而言,肯定是备感头疼的难题,所以每逢「设变」即脸色大变,总希望此事能免则免,但因为近几年来消费性商品竞争态势转趋激烈,导致客户要求变更设计的频度急遽升高,甚至已经到了朝令夕改、一日数变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过往奉行不渝的参数式设计模式就成了莫大阻碍,因为面对并非自己所设计的模型,在未了解其中的参数设计之前,往往难以修改,使得回溯修正的难度节节高涨,势必需要加以克服。

另一方面,过往业者每当完成零件绘制,接着要根据绘制结果产出2D图面,其过程往往可谓耗时费工、人仰马翻,造成极为沈重的作业负荷,亟待有效改正。

一路看下来,想必不少制造业者都有所感触,没错,设计瓶颈就是这麽多,而且个个都很棘手,但你以为已经结束了,其实未必!此处还可再举出两个难题,针对同一系列产品,经常都可区分为不可型号规格,所以都必须采用不同模块,例如某款机器所内建的硬盘,有的是300GB,有的为500GB,有的甚至上看1TB、2TB,如果业者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都需要将这些变量一网打尽,悉数纳入产品组立结构的话,可想而知,作业复杂度必然急速增高,因此不少业者也正绞尽脑汁,研商如何妥善处理这档麻烦事。

最后一项难题是,当产品设计进行到某一阶段,有的时候,客户可能提出一种未必会为定局的设计修改需求,也就是要求设计与制造的代工业者先试试看,如果改动的效果好,就接着继续往下走,反之如果效果不如预期,即需重返原定路线,表面看来,此事似乎不会制造太多麻烦,但事实上制造业者为了修改就得更动3D模型,尔后若需要走回头路,便是一项极为艰钜的浩大工程

亡羊补牢 必须大破大立
面对上述这麽多存在已久的瓶颈,制造业者该如何「拨乱反正」?身处盘旋待变的非常时期,别无他法,唯有设法引进新一代的产品协同设计开发工具,藉以扭转原本凡事倚重参数式设计的旧思维,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由上而下沟通无碍的崭新设计流程。

在全新的设计流程架构下,所有设计团队成员不论处在哪一个位置,都能快速检视并分析前一手传承过来的2D或3D图面,甚至不需要细究个中参数为何,就能直接动手进行CAD建模;透过这个显而易见的改变,则一关接着一关的转折点之间,就不需要浪费过多时间做无谓的沟通,唯有如此,才能如愿加快产品设计开发的速度。

打个比方,以2D图面的制作为例,过去在缺乏较佳处理方式的前提下,总是需要耗费可观的人力与时间,这还不打紧,在许多情况下,2D图面确实很难全然表达其设计概念,导致图面不清,因此光是上下游之间的往返沟通,就得另外耗去大把时间。

如何是好?不妨从新一代开发工具中,选择一套可以支持3D附注(Annotation)方式的标的,直接把尺寸标注在3D模型之上,如此一来,身处上游的设计人员,就可以很方便地藉由尺寸分类的方式,将相关信息清楚传达给不同部门的同仁,甚至如果有其需要,也可将3D尺寸显示在2D图面上,这样就不需要像过去一样,碍于2D图面不清,因而得花费冗长的沟通时间。

依循这个渐进式改善路径,久而久之,制造业者必将明显感受到,2D图面制作的负担可望大幅减轻,不仅有助于缩短设计时间,也连带能实现无纸化目标,从而减少上下游沟通时间的浪费,更能有效规避因沟通不良而衍生的人为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