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商业模式 智能金融迅速崛起 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科技改变商业模式 智能金融迅速崛起

  • DIGITIMES企划

传统金融业目前正遭遇金融科技的冲击,面临转型的压力。Wikipedia
传统金融业目前正遭遇金融科技的冲击,面临转型的压力。Wikipedia

发展历史已经有数百年之久的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体系的运作核心,只要金融商业模式有了重大变革,人类的生活型态往往也会跟着改变,尤其是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的出现,不但对金融商业模式本身造成冲击,同时也因此造成许多跟金融服务息息相关的产业如零售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融商业模式迈入3.0时代

移动科技的迅速成熟,堪称是带动金融科技的第一波推手。pixabay

移动科技的迅速成熟,堪称是带动金融科技的第一波推手。pixabay

早期的银行运作模式,必须要在各地广设分行,客户必须要亲自上门处理存款、提款、贷款、汇兑、投资等各种金融业务,之后虽然有了自动柜员机(ATM)分摊存提款及汇款的工作,但大笔金额的作业过程,主要还是要仰赖现场行员协助,这个时期通常也被称为是银行1.0(Bank 1.0)。

但自从电脑及网络出现后,网络银行早已成为银行必备的服务类型。许多银行日常办理的业务如汇款、转帐、缴款等,都已经渐渐被网络银行服务所取代,银行服务也正式迈入2.0时代(Bank 2.0)。

但银行2.0仍有许多局限性,如对部分看重隐私(多半具有相当程度的财力或是公众人物)或是不熟悉网络的客户,对于银行1.0的服务还是很依赖,而一些较为复杂的金融商品,仍然需要人力说明及解释,许多攸关风险的控管措施,许多银行还是会要求客户需要提供纸本文件,甚至亲自到分行办理手续,也正代表科技并非万能,无法完全融入金融单位所有的商业模式。

但在社群网络及移动设备的时代,理财行为显然更难以受到时空环境的限制,加上通讯加密技术、虚拟货币、移动支付等崭新金融科技的出现,传统的金融商业模式也开始面临挑战。

在2012年曾被具有130年历史的美国金融专业媒体「American Banker」评选为「年度金融创新人物」的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提出银行3.0(Bank 3.0)的概念:「Banking is no longer a plac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强调银行必须从一个场域的概念,转化为无处不在的服务,也因此被视为全球数码金融服务风潮的关键推手。

就连金管会2014年年中开始推动的金融3.0政策,构想其实也是来自于前金管会主委曾铭宗读到了《BANK 3.0》这本已经在台湾银行界广为流传、甚至被视为金融改革的圣经。

行政院启动Bank 3.0计划

移动科技的迅速成熟,堪称是带动金融科技的第一波推手。如Brett King在2010年创办美国第一家移动银行「Moven」,名称的灵感就是来自于「move and bank」英文的连音,提供客户可随时携带的银行帐户,不管是转帐、支付甚至理财分析,都可以透过手机完成。

Moven不但已经获得1,200万美元的融资,国外知名科技媒体TechCrunch更认为Moven预估在2015年至少会有500万美元的收入,也引发英国第二大银行巴克莱银行(Barclays)、美国第五大银行富国银行(Wells Fargo),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更斥资10亿英镑(约新台币510亿元),推广客户与该行从事基本交易时,尽量使用网络和移动设备,带动更多银行开始纷纷投入智能金融的行列。

智能金融的主要诉求,在于因应网络及移动设备等科技对传统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理财、贷款、外汇、贷款等业务而生的新型金融商业模式,如行政院金管会所启动的Bank 3.0计划,就包含开放多项金融业务在线申办、扩大移动支付及第三方支付运用、推动金融巨量数据分析应用等。

如前金管会主委曾铭宗指出,金融数码化时代已经来临,未来透过网际网络、移动设备、社群媒体、物联网以及巨量数据(Big Data)等五大因素的广泛、大量使用,将驱动金融数码化发展,金融业必须拥抱此数码化趋势。

根据金管会提供数据,目前台湾金融业投资保险领域,已经有超过8万笔透过网络投保;而证券部分,亦有超过35%透过网络下单。金管会因此宣布启动「打造数码化金融环境3.0政策」,主要的目的也是希望能藉由科技促进银行业者发展数码金融业务,改变台湾金融业各分行几乎以柜员为主、机器为辅的服务型态。

金管会的计划除了开放12项在线申办业务,未来也将配合银行业、证券业的数码化浪潮,推行四项措施,包括:开放银行业投资金融科技业的比例,由现行的5%提升到100%;加速金融业相关部门整合;要求金融机构提出1~3年的转型计划;全面开放金融业相关数据,以利风险控管、精准行销、产品创新。

另外,金管会也推出3项自律规范与相关消费者保护措施,同时也加强了信息安全措施及简化申请程序,尤其是开放第三方支付的诸多措施,更带动移动支付市场的蓬勃发展。

智能金融商业模式  要从服务型态来着手

曾铭宗认为,未来金融业工作内容、技巧、沟通方式都将不同,因此智能金融商业模式,不只是导入金融科技,或是透过科技改变理财方式而已,也包含因为科技创新而造成的客户行为改变。台湾金融研训院传播出版中心副所长傅清源也指出,金融产业的领导者若无改变的决心,基层将会难以执行,尤其是台湾金融产业的历史悠久,根基雄厚,面临数码转型的迫切性看似不高,但科技颠覆产业商业模式的历史斑斑可考,金融产业未必能因此置身事外,若转型太晚,恐怕会难以跟上市场变化。

事实上,尽管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产业业务模式的转型,并不代表传统商业模式就一定会因此式微,因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市场特性,如台湾因为地小人稠,加上物流系统发达、便利超商密集等特色,让一般民众需要使用ATM时,其实就近可以有很多选择,智能金融的便利性不像美国或大陆这种区域广大的国家一样这麽明显。

因此台湾未来发展智能金融时,必须发展独特性、具在地化的金融策略。如台湾电子支付法通过后,虽然已有不少新兴业者愿意投入,但传统银行业者过往的客户基础、品牌形象等优势,加上地方分行与社区环境的紧密结合,未来仍可由区域银行主导,与移动支付的虚拟服务结合,形成虚实合一的智能金融服务。

事实上,由于金融科技业与银行业的主管机关不同,台湾金融科技业者由经济部管理,适用公司法,属于低度监理;但银行业由金管会管理,适用银行法,属于高度监理管制。许多金融科技业者因为不希望在高度监理下,让业务受到局限,因此尽管台湾已开放不少金融业务让非金融业者参与(如电子支付法),但申请状况不算踊跃,目前拿到执照的业者也仅有两家,也让金融单位在许多金融业务领域仍占有优势。

但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法规管理较为严格,金融单位尝试创新的限制也较多,反观金融科技业者,在合乎法规的状况下,只要避开金流环节,对传统金融业务仍可能造成影响,如电子支付、在线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业者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如何截长补短,结合两者的优势发展竞争力,将是智能金融市场的胜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