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团法人台湾网络信息中心公布2023年《台湾网络报告》 智能应用 影音
hotspot
ADI

财团法人台湾网络信息中心公布2023年《台湾网络报告》

  • 范菩盈台北

(由左至右)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陶振超教授、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总会研发吕佳育副主任、台湾人权促进会周宇修执行委员、财团法人台湾网络信息中心黄胜雄董事暨CEO、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郑宇君教授、台湾大哥大企业用户事业群刘建伦副总经理、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吴齐殷研究员共同参与本次2023年度『台湾网络报告』公布记者会暨焦点座谈会。财团法人台湾网络信息中心
(由左至右)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陶振超教授、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总会研发吕佳育副主任、台湾人权促进会周宇修执行委员、财团法人台湾网络信息中心黄胜雄董事暨CEO、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郑宇君教授、台湾大哥大企业用户事业群刘建伦副总经理、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吴齐殷研究员共同参与本次2023年度『台湾网络报告』公布记者会暨焦点座谈会。财团法人台湾网络信息中心

财团法人台湾网络信息中心(TWNIC)2023年8月29日公布2023年《台湾网络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台湾个人上网率为84.67%,较2022年略高。观看免费影音、买东西与移动支付是台湾民众三大使用率最高的网络应用服务。2023年实时通讯软件及社群媒体的整体使用率分别为83.40%与71.12%,Line与Facebook仍是使用率最高者。针对聊天机器人、ChatGPT、加密货币等新兴科技,台湾民众尚存在疑虑,采悲观观望者比例最高,达32.27%。目前完全没有使用过数码语音助理和ChatGPT的民众比例仍逾半数,凸显台湾在推行新兴科技使用仍有很大的着力空间。

数码发展部部长唐凤则肯定《台湾网络报告》的研究成果。唐凤表示,2023年网络报告除持续追踪网络使用现况,也讨论网络应用、数码素养、数码韧性等多项重要议题,这些都与数码发展部核心任务,全民数码韧性息息相关。韧性指的是遇到打击可快速恢复成长,面对各种网络攻击、自然灾害时可快速应变,运用多重网络备援,结合全球民主网络,将权力交给公民社会。

财团法人台湾网络信息中心董事长暨CEO黄胜雄表示,「TWNIC进行这项研究超过20年,从最早的蒐集网络资源与使用情况,慢慢延伸至使用网络可能受到的影响。2023年范围延展更大,不实信息、诈骗、数码韧性、网络影音文化、科技陪伴与数码育儿都包含在内。研究团队在调查分析同时,还需与过去数据相比对、分析后产生连结,才能了解台湾这几年网络环境有何变化。」

共同当责:不实信息与诈骗的数码韧性

报告显示,传统新闻媒体的电视仍是民众获得新闻的首要来源,占42.20%。但传统新闻媒体所经营的网站或App,及网络原生新闻媒体使用率明显提高,大幅上升到8.14%,超越实时通讯与YouTube。但新闻分享的集体行为加上演算法,相当大程度影响数码平台上新闻呈现的风貌。统计显示台湾上网者中40.46%在过去一个月有在社群媒体、实时通讯分享新闻的经验。

识别新闻真假是新闻分享素养的重点。但2023年报告发现,台湾民众查证新闻真假的能力有信心者占40.94%,低于没有信心者的48.3%。两者差距拉大,显示民众对自己查证新闻真假能力信心下降。同时,民众也对社群媒体的信息品质不具信心,69.55%社群媒体使用者同意「社群媒体上的信息不太可信」的叙述。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齐殷表示,「网络等同于社会,整个社会已经网络化,从个人生态到家庭、工作场所到全球,网络直接介入个人生命经验中。调查结果可看到台湾社会对应付网络不实、诈骗信息的信心不足,也感到焦虑,担心成为网络受害者。数码韧性的来源,还是要回到赋能的概念中。如何赋能强化网络移动者的韧性,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

关于防治不实信息的责任,超过八成民众认为大型网络平台与政府皆应该建立规章制度来管制不实信息。为了对抗不实信息,一些如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平台已开始标示有问题的信息,称为flagging。但民众多未注意到,47.07%社群媒体使用者表示从未在平台上见过不实信息的警示机制。本次调查进一步发现,20.17%民众在网络上接触到假新闻、假信息、不实信息时,愿意主动采取更正行为,显示民众在线更正行为逐渐萌芽。

诈骗风险方面,67.68%民众近三个月内从各式管道,包含:电话、简讯、在线广告、网络购物等遭遇过诈骗信息,3.71%民众因此受骗。虽然民众普遍有信心可以辨别诈骗手法,但仍有11.57%民众没信心处理诈骗,显示相关政策应加强防诈骗宣导并加强防护措施,以提升民众防诈的能量。

台湾大哥大企业用户事业群副总经理刘建伦表示,「网络社会非常多元,诈骗更是无所不在,从加密货币到网购,运营商很难在上面进行管理与限制,这牵涉到自由社会权利,拿捏困难。」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郑宇君表示,「民众可以用同心圆理论,在自己关注的领域上培养防诈骗素养后,向外协助身边的长辈、孩子查核网络信息,避免他们遭遇网络诈骗。最外圈是社会其他人,如此一来才能更为广泛提高社会对假信息的韧性。」

综合调查结果,无论不实新闻或诈骗信息,政府法规、社群平台至民众自身需共同面对这些社会风险,进而共同当责,健全处理机制。

过与不及:网络影音文化的洞察

台湾民众在网络应用服务的使用与2022年的调查结果接近,最大宗仍以影音娱乐应用为主,如观看免费影音娱乐,其次为电子商务应用,如网络购物。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金融服务尤其是移动支付使用跃升至使用率第三高项目,且已增至36.58%。在社群媒体方面,依然由Facebook拥有最高的市占率,达47.27%;但比对2022年数据,已出现部分使用者将主要社群平台渐转往Instagram与TikTok。

针对网络影音,本次调查访谈的专家学者们,多半主张YouTube 影音产制已进入了饱和与转型的阶段。成熟的YouTube影音团队需要高资本密集投入人力与设备,也以Netflix、Disney+等在线串流平台为主要竞争对象,可以预期未来影音内容产制更加精致且娱乐化的发展。

此外,以YouTube 平台为主要场域的在线直播,靠陪伴与互动建立起的高黏着度情感社群,须注意高情绪化的风险,容易导致意见表达呈现极化、对立的样态。专家学者也提醒手机这类个人移动设备的普及,已造成信息传播「个人化」的问题。民众在移动设备与社群媒体上,可能不再共享一个信息宇宙外,也需要进一步注意个人化信息传播「碎裂化」,当用户观看移动是切割碎裂的,不断在各种移动转换间开启关闭,对于事件的完整理解可能很难形成。

科技陪伴:理想的数码育儿样貌

数码时代下,孩童接触3C 联网设备的机会大增。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8.80%家长没让12岁以下孩童使用3C设备。而77.09%家中有12岁以下孩童的家长,会在必要情况下使用3C设备作为「科技奶嘴」安抚孩童。

调查发现,台湾民众理想中的科技育儿模式,是偏向学者Valcke于2010年提出,从使用与沟通限制面向分类四个家长介入型态,限制多且沟通多的「权威式育儿」型态。但对比实际行为,育有12岁以下孩童家长的科技育儿模式为限制多且沟通少之「威权式育儿」,此落差值得近一步探讨。

孩童使用科技产品,家长在其中介入的角色,对能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从中获得正面效益息息相关。专家学者指出儿童与青少年群体的TikTok 成瘾问题,任何由上而下的法规管制恐将徒劳无功。

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总会研发组副主任吕佳育表示,「家长可用简单『警觉、探索、约定与沟通』四步骤帮助孩子面对网络社会:对网络活动有所警觉,与孩子一起探索网络使用状况,与孩子约定网络发生的问题都要告诉父母,最后是要与孩子有效沟通,从家长开始提升网络素养。此外,家长也能协助孩子培养其他兴趣,如运动、艺文等,帮助他们降低网络成瘾风险。」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教授陶振超也表示,「年轻人对隐私的想法与这代人不同,现代年轻人的数码霸凌经验是上一代无法体验的,因此他们对数码隐私的重视程度可能比大人更高。」

数码平等:共创高龄网络友善环境

本次调查显示2023 年台湾18 岁以上人口有84.67%在近三个月有上网经验,未上网者为15.33%。与2022 年相较,整体上网率略升0.37 个百分点。从人口结构比较,上网率最低的族群集中于70岁及以上,上网率仅有40.35%、小学及以下学历,上网率仅有27.24%以及居住于宜花东地区,上网率仅为68.52%。

让未上网者意识到上网需求是提升上网率的关键动力,包含:「与别人联系」、「查找信息」等都是让未上网者考虑学习上网的动力。若有人可以帮忙时「医疗服务」与「查找信息」则是重要需求之一。当进一步询问,「没有上网需求」选项,调查发现,先不论是否有人协助上网,逾七成的未上网者则是从根本上反映没有上网需求,此亦成为当前推升上网率的一大难题。

担任台湾人权促进会执行委员周宇修分享自身网络沟通经验,显示网络不一定拉近与他人距离,有时反而更为隔离。他也表示,「过去用专业的方式跟他人谈人权政策,可能完全不吸引人。长辈可能不喜欢被挑战,在这个网络时代谈宣传和说服,可能要想跟以往不同的方式。」

无论偏乡与否,年长族群是网络使用率最低的群体。因此若欲在年龄因素上提升数码平等,导入「长者友善」的信息设备、界面设计,是带动数码服务使用率的重要元素。在社会持续数码化的过程中,建立高龄友善(age-friendly)的数码包容环境,是未来高龄化社会势在必行的政策推动方向。

如需阅读完整报告,请点击下载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