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达光电携手生态圈夥伴 共创移动未来新局 智能应用 影音
hotspot
ADI

友达光电携手生态圈夥伴 共创移动未来新局

  • 刘中兴台北

友达MES论坛由CEO暨总经理柯富仁博士宣示与合作夥伴共同建立生态圈、创造产业新商机的决心。友达光电
友达MES论坛由CEO暨总经理柯富仁博士宣示与合作夥伴共同建立生态圈、创造产业新商机的决心。友达光电

智能移动时代来临,智能座舱跃升为各大车厂研发设计的伸展台,而其中,显示器是人车沟通最重要界面。为了创造使用者更直觉的沟通体验,从显示器出发整合软硬件,进而做为智能座舱的发展核心,成为智能移动的重要趋势,也颠覆了传统汽车产业的供应链。

为了因应这股新浪潮,友达于5月举行首届「智能移动生态圈高峰论坛(AUO Mobility Ecosystem Summit, MES)」,现场集结了超过200位生态圈夥伴,共同探讨新服务模式与未来商机。AUO MES论坛首先由友达光电CEO暨总经理,同时也身兼友达智能移动事业群总经理的柯富仁博士揭开序幕,宣示与合作夥伴共同建立生态圈及创造产业新商机的决心。

友达MES论坛邀请生态圈领袖进行主题演讲,共同探讨新服务模式与未来商机。友达光电

友达MES论坛邀请生态圈领袖进行主题演讲,共同探讨新服务模式与未来商机。友达光电

论坛并邀请到MIC资策会,从产业趋势分析未来移动市场的样貌与发展;高通则介绍「以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数码化底盘平台的软硬件共同设计架构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台湾微软更带出在移动智能化的未来,「数据」对智能座舱的重要性。分场论坛部分,则以「智能座舱」(Smart Cockpit)及「移动服务」(Mobility Service)两大主题,由友达及策略夥伴分享在各领域的布局及合作成果。

建构智能移动生态圈  友达扮演重要整合角色

自驾车和电动车不仅是当前全球智能城市的发展趋势,更会对未来数十年人类生活产生影响。「人们的移动生活可能产生重大改变,用车人不一定要买车。移动服务将成为新的机会,我们逐渐看到车、路、云整合的未来雏形以及其所带来的商机。」柯富仁于开幕致词中,揭示智能移动带来的机会。

柯富仁提出友达在智能移动关注的三大重点,包括智能座舱、车队管理以及乘客信息系统。友达以领先的显示技术为核心,开发整合软硬件的相关显示应用解决方案。其中结合系统与传感等技术的FIDM Plus,为智能座舱与移动服务两大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石。友达期望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及平台,积极串联智能移动生态圈夥伴,共同为移动产业创造更多价值。

面对产业机会和挑战,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所长兼资深产业顾问洪春晖点出,C.A.S.E.趋势正在为移动市场带来革命性转变,车辆从拥有到共享,从智能到自驾,大幅度改变移动生活,也重组了供应链。移动生活的改变下,智能座舱成为各大车厂的主力战场。

洪春晖表示:「在智能座舱中,显示器变得更大更多,随着自动驾驶的普及,人们在车上将有更多时间享受看电影及其他加值服务,车载成为人们生活第三空间。」而在供应链的变革上,他也指出,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提高了台湾ICT产业的国际竞争机会,并需要整合软硬件、融合多样技术领域,包含半导体、面板等,乐观期待友达与生态圈夥伴携手加入这场新战局。

显示器为关键人机界面  驱动软硬整合创新应用

友达产品开发总部副总经理洪泓杰提到,欧美各国已制定燃油车的淘汰时程,明确要求提高电动车比例。2030年是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显示器在创造智能移动的加值应用中扮演关键角色。

洪泓杰提出友达于智能移动的技术布局,透过显示技术强化人机界面的深层互动,打造以使用者为核心的「ME Car」个人化体验,在座舱内部串接运算软件与服务,从商用车到乘用车,建构整体车用服务架构。

在优化使用者体验上,先进的显示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友达AmLED显示技术具备高高亮度、高对比、低耗能及强光下可视性高等优势,并导入防窥技术提升驾驶安全。友达并采用最先进的Micro LED技术打造沉浸式抬头显示器,将前挡风玻璃延伸为另一个显示界面,将道路信息、导航系统直接投显于前挡风玻璃,以直觉方式指引驾驶。「友达持续开发AmLED及Micro LED等前瞻显示技术,期望与生态圈夥伴展开更多元的合作,为智能座舱带来更多创新应用。」

智能座舱有了显示器这张「脸」,更需要与聪明的「大脑」连结,而扮演汽车的大脑、少不了高通。高通在智能移动领域耕耘多年,于2023年CES中,与友达合作打造智能座舱概念车。高通副总裁ST Liew在MES论坛中表示:「未来从A点到B点的移动过程,车载变成一个服务中心,而显示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未来高度个人化的座舱将以软件来定义汽车,高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汽车制造商通过软件赋予汽车个性化设计,而搭配友达的显示方案可以为乘客带来个人化、沉浸式体验与无限想像。

因应智能移动潮流,微软认为最关键的即是数据。因此从客户角度、生态圈角度、制造角度来成就各种软件整合平台,以达到软件定义汽车的未来。台湾微软总经理卞志祥表示:「在各种智能座舱及移动服务中,友达掌握的显示技术是座舱数据呈现的最后一里路,也是接收使用者数据的第一里路,透过显示界面才能将使用者信息抛入自驾生态系运转。微软将与友达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大家共同来建立移动市场的大平台。」

智能座舱多功能化  营造第三生活空间

而在Smart Cockpit智能座舱的分场论坛中,友达除了介绍以显示器为中心的智能座舱,并阐述友达如何与合作夥伴共同打造未来智能座舱的规划。包括邀请BMW集团设计中心Designworks分享未来以人为本的座舱设计、麦迪创介绍AI运用在智能座舱甚至自驾车的解决方案、凌华科技运用工业电脑硬件优势执行高效运算,以及隆达电子的传感技术等。

「接下来的数十年,智能座舱绝对是未来车辆差异化的战场。」友达智能移动事业单位资深处长徐文浩表示:「显示器已成为车与感应技术整合的重要人机界面中心,友达则具备了未来车载市场趋势所需要的显示技术与整合能力。」友达开发的FIDM Plus一体化显示方案,透过显示器来整合感应功能、侦测使用者行为及促进行车安全。FIDM Plus整合隐藏式镜头、IR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及大尺寸内嵌式触控面板,可直接进行人脸识别,主动侦测驾驶视线与疲劳状态,提供安全预警。徐文浩指出,未来需把握智能座舱的商机,包含以使用者体验角度,将显示核心竞争力的独特卖点提供给OEM厂商,以及增加与新电动车平台合作的机会。

麦迪创技术长黄慕真则强调,利用AI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使用者体验,包含以个人使用需求而产生的服务,以及在不同场域依据驾驶行为而产生的互动方式,让驾驶者可自行定义功能或实时透过云端调整车体状态。

凌华科技网络通讯暨车载事业处总经理高福遥表示,随着车子智能化,使用者需要弹性规划车舱功能。凌华结合运算能力,与生态圈夥伴合作,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硬件解决方案,以分区集中的方式系统化管理车内多项功能。

隆达电子资深协理吴明德则提出,LED在未来车载市场扮演重要功能,包括智能头灯、车内车外传感器、以至照明,实现智能座舱的内外使用情境,同时兼顾电动车的省电需求。

全方位移动服务解决方案  展现生态圈合作具体成果

针对移动服务(Mobility Service)分场论坛,友达光电智能移动制造暨品质中心资深处长李锦裕、科络达创始人兼CEO吴柏仪、鑫创电子董事长暨总经理许育瑞、总盈汽车总经理吕政杰、达擎公共显示器行销处处长吴俊达及台湾松下销售系统解决方案本部副总经理纪文杰,分别介绍各领域的策略趋势、解决方案和落地应用。

「在移动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中,Connectivity(互联)将会是重要的基础建设,车、路、网云的整合将提供更有效率、更安全的服务。」友达智能移动制造暨品质中心资深处长李锦裕表示,Share(共享)是未来的趋势,衍伸创造更多Service(服务)商机,更需要场域夥伴与我们一同来开发。从硬件与软件串接,再到车、路数据联网的整合,友达更着重于思考如何提供更安全的信息服务、以及以人为核心的车路体验。从仪表板解决方案、商用车座舱解决方案到车队管理系统,友达携手车用生态圈夥伴,共同提出一站式的移动服务解决方案。 

李锦裕提到:「透过商用车座舱解决方案配备高分辨率的显示屏幕为媒介,整合端对端的联网数据,提供车辆状态监控和导航信息,同时支持线上监控和故障诊断,能够实时检测和解决车辆问题。」友达与鑫创电子合作,为一家城市电动巴士制造商量身定制人机界面仪表板,除提供基本的车辆和驾驶信息外,更搭配定制化使用者界面(UI),清楚呈现各项巴士安全警示线上监控与诊断,是生态圈合作成果的极佳例证。

达擎公共显示暨整合服务事业单位处长吴俊达则针对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 PIS),分享多样化的显示方案如何提升旅客乘车体验。具有独特长条型比例与高画质特色的TARTAN显示器,能为乘客提供实时的动态行车信息,并整合多媒体影音信息,满足乘客不同需求。

达擎同时分享多项与轨道交通领域夥伴的合作成果,例如与德国铁路公司合作于未来概念列车导入TARTAN显示器、大尺寸TARTAN显示器导入台北捷运乘客信息系统,与国外列车业者共同开发高亮节能的车用新型显示方案等。达擎PIS显示器产品可进一步结合IPC,提供系统整合商及轨道交通营运商更完整的产品服务。

论坛会场也展示了友达与合作夥伴共同开发的各项解决方案,包括与创意库及麦迪创合作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科络达及麦迪创的商用车队管理解决方案、宏佳腾智能仪表板解决方案、鑫创商用座舱解决方案与服务、库得低底盘卡车解决方案、以及达擎乘客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等。

透过MES论坛,友达清楚揭示合作夥伴策略与未来愿景,分享从硬件到软件的生态圈布局。MES论坛也将成为友达发展智能移动生态圈的重要平台,透过互补、合作、共创集结更多夥伴,为智能移动带来更多创新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