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控制技术精进 工业应用开发空间更为宽广 智能应用 影音
TERADYNE
ADI

伴随控制技术精进 工业应用开发空间更为宽广

  • DIGITIMES企划

包括KUKA 等等国际知名的机器人工厂,都纷纷利用软件控制器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来源:RobotWorx
包括KUKA 等等国际知名的机器人工厂,都纷纷利用软件控制器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来源:RobotWorx

几个月前,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发表一项技术研发成果,系运用全软件控制器搭配CAD Based技术,打造出台湾首见的15轴同步运动双臂机器人;令人惊艳之余,也不禁好奇,以软件来当做自动化控制系统,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亟欲探究个中玄机。

论及自动化控制领域,从以往到现今,让人最为熟悉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外是三大类,分别是数码信号控制器(DSC)、可程序逻辑控制器(PLC),以及PC-Based控制器,其中又以PLC占比最高;一般而言,PLC比较被定位在中大型或中型应用,擅于满足离散式的逻辑控制应用需求,只要是讲求稳定度且生命周期较长的产品,都很适合采用PLC。

至于PC-based控制器,则因为其开放架构及软件开发之高弹性,被看好有能力与传统的PLC一搏,甚至取而代之;尽管就实际发展态势来看,迄今PC-based控制器仍未能完全取代PLC,但依旧备受期待。

PC-based控制器特别适合用以满足复杂的控制需求,能够整合诸如Motion、Vision等众多设备元件,也可整合较大量的数据,此外与DSC或PLC有着显着的差异,即是具有更大的弹性,可适时随着需要而更改设计或扩充,而且支持更广泛的通讯界面,也相对易于联网,与现今响彻云霄的工业4.0、物联网浪潮,可说十分契合。

举例来说,如果制造企业想在产线增设机台、置入PC-based控制器,仅须拉线便可完成,对于制程运作不会形成太多干扰,既定的生产活动甚至无需停摆,回头看DSC或PLC,则完全并非如此。无怪乎,现在不管谈到CNC工具机、半导体组装生产、LCD Panel生产与检测、工厂自动化监控、电力监控等控制应用情境,对于PC-based控制器而言,皆有莫大的发挥空间。

综观PC-based控制器内涵,与其他系统类似,个中都存在着硬件、软件等两大架构,在硬件部份,主要由CPU与I/O所构成,以I/O而论,乃是控制器与传感器(Sensor)、致动器(Actuator)之间的输出入界面,包含类比输出入、数码输出入、影像信号界面、马达界面等等;至于软件部份,则以操作系统为轴心,譬如Windows、Linux、VxWork、QNX等,而操作系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足以牵动驱动程序(Driver)、函式库(Library)、软件开发工具等等所有软件元件。

缺乏实时性  为PC-based控制技术的罩门

无论如何,即使PC-based控制器相关技术种类不在少数,但企业的选用原则,仍需取决于应用导向,而非技术导向,以利于顺利开发出迎合市场与客户需求的产品。

既然从表面上看来,PC-based控制器确实有着不小的利基,那麽为何迟迟无形对PLC完全取而代之,掌握绝对的大局?说到这里,仍有必要再回头看看PLC与PC-based控制器两者的技术缘起与特色,探讨个中存在着哪些细微的差异。

以PLC而论,其源起于70年代,早期系以取代继电器的角色现身,仅侧重于顺序控制功能,逻辑堪称简单,但即便如此,其所展现的高可靠性、低功耗、抗干扰、轻巧体积、直观的程序设计模式(如梯形图)等诸多特性,依旧带给制造产业莫大的震撼与惊艳,很快的就扶摇直上,跃为自动控制领域的当红炸子鸡,特别在于客户高度关切的可靠性部份,PLC挟着平均无故障率时间间隔(MTBF)长达50万小时、甚至100万小时的优异表现,自然能轻易获得多数客户的信赖与青睐。

PC-based控制器则拥有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开放标准的系统平台、PCI界面,物美价廉CP值超高的显示技术,多元化的网络组织能力,也有着丰沛的技术与应用开发人力资源,按理说,由工业电脑、I/O元件、监控装置、控制网络所集结而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理当不难完胜PLC才是,但它之所以未能成为工业自动化的当然主流,在于存在着一些相对缺点。

罩门之一,即使动用性能顶尖优异的工业电脑,MTBF仍与PLC相去甚远;罩门之二,PC-based尽管具有愈来愈强大的CPU运算能力,只不过其多工操作系统是非实时的,故而在程序的循环周期方面,反倒没有高效能的PLC来得快。这也正是近几年Open PLC、可程序自动化控制器(PAC)趁势崛起的因素所在,因为它们试图在PLC及PC Based等自动控制系统之间截长补短,找到更理想的平衡点。

采用软件控制器  省下轴控板建置成本

撇开前面提到的控制系统型态,现在有一种控制技术,也逐渐形成潮流,即是软件控制器(Soft-Controller),举凡ABB、KUKA等机器人大厂,都开始将此运用于机器人系统,作为驱动路径规划、运动规划、运动学解算、插补运算之关键运动核心,以期增强产品竞争力。

不少人听闻软件控制器,自然而然会有直觉反应,认为它就是一种PC-Based控制器,但实情并非如此。同样以机器人系统的开发情境为例,假使采用PC-Based控制器,其运动层的控制运算核心其实是装设于工业电脑里头的轴卡,而轴卡的运算能力,来自于数码信号处理器(DSP)、或微控制器(MCU)等芯片,主要理由在于,此类型运算单元才会具有实时性,反观工业电脑乃至操作系统平台,相对欠缺的就是实时性,很难达到多轴控制下所需之高精度要求,譬如要在1 ms内完成实时插补运算,即为PC力有未逮之处。

在此前提下,PC(含CPU运算单元)在机器人控制系统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仅是用程序与图形化人机界面的开发平台而已,至于运动核心,则是由轴卡里头的DSP或MCU负责。

因此对于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发者而言,如果采用PC-Based控制器,将会无可避免面临几个难题,首先由于需要配置MCU或DSP,再加上轴控板,因此将徒增硬件建构成本,基于预算考量,开发者只好尽量选用运算能力仅止于恰到好处的MCU或DSP芯片,并不会太强,容易导致控制器功能在于扩展性上备受限制。

其次,因为运动核心系撰写于MCU或DSP,所以对应韧体程序码的写法,必须遵照MCU或DSP厂商所定义的规则,也容易在功能扩展性方面有所限制,而当开发者想采用新型号的芯片产品,或者更换芯片供应来源之际,就会面临重大麻烦,只因为整个程序码都需要重新撰写,而且少不得还要费时进行测试,难免拖慢Time-to-Market进程。

假设以7轴双臂机器人为例,开发者需要在其中安装两组7轴运动控制卡,且考量两张轴卡之间必须做到实时同步运算,不容任何差池,所以被迫选用昂贵的高端MCU或DSP芯片,开发出足以同时控制14轴的控制器韧体,以便于满足14轴运动控制功能,并对外连接14组马达伺服驱动器,可谓浩大工程。

反观软件控制器,则是将PC-Based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原本需要由轴卡上MCU或DSP芯片执行的运算任务,通通拉回PC来处理,再利用实时操作系统(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RTOS)来弥补实时性的缺陷;换句话说,奠基于软件控制器的控制系统,所有的运算、包含运动层的控制运算,全都由工业电脑主机板上的CPU来执行,而CPU则同时运行两套操作系统,一是诸如Windows等传统非实时性的操作系统,另一便是RTOS。

显而易的,倘若开发者采用软件控制器,由CPU上的RTOS来执行运动控工艺序,则相关程序码的撰写,就无需MCU或DSP芯片供应商所定义的规范,假使要提升效能,仅需换置内含更高端CPU的工业电脑即可,开发与扩充过程相对简易许多。总而言之,随着控制技术日趋精进,使得开发者更易于拓展应用弹性,充满无限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