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P化服务平台 建立智能建筑枢纽 智能应用 影音
Event
EVmember

以IP化服务平台 建立智能建筑枢纽

  • DIGITIMES企划

随着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及经济发展,人们对于「高信息科技化」与「人性化」空间与环境之渴望,正在不断攀升;因此如何在建筑物内引入多元的科技服务,并藉由不同系统设备之间的协调互动,营造智能化机能,可谓当前重大课题。

深究智能建筑之核心价值,即是善用资通讯技术触动智能化机能,藉以实现安全防灾、舒适便利、健康照护、节能减碳等各项愿景;然众多的价值主张,彼此牵涉到的弱电子系统、机电设备种类繁多,各自对应不同标准协定,导致系统整合难度与风险不低,而且定制成本偏高、后续维护不易。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整合异质标准的汇流平台,实为首要之务。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架构之比较。

智能建筑服务平台架构之比较。

如同政府制定的「智能建筑标章」八大指标,个中所涵盖的系统整合项目,即是以建筑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为核心范围,一举统整电梯监控、门禁监控、保全监控、对讲系统、消防监控、停车管理、监视系统、家庭自动化、能源管理、设施管理、其他弱电系统等众多项目。

在此前提下,不仅所有机电设备,都应留设可供中央监控管理之输出入界面,至于各个弱电子系统,基于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亦应支持产业通用之开放性软件通讯协定、及标准化硬件接口,藉以留设信息连结的管道,如此一来,才得以让BAS顺利整合多样自动化设施与系统。紧接着,以BAS为骨干,再加入譬如建筑环境感知、能源传感、照明管理、空间管理、设施管理…等多项服务分析功能,即可汇聚为完整的建筑智能化服务平台,在智能建筑内扮演中枢神经。

Gateway串接模式  不利长远发展

不可讳言,无论是HVAC、Lighting、Access Control或各项环境应测器,诸如此类的传统自动化子系统,彼此都对应不同的标准协定,有的可能适用于BACnet、LonWorks、Modbus等现场总线(Fieldbus),有的可能走Z-Wave、Zigbee或Wi-Fi等无线通讯技术,面对琳琅满目的标准,用户必须先设法营造信息互通的环境,才能维系建筑智能化服务平台之正常运作,此时少不得需要借助闸道器(Gateway)与中介软件(Middleware),作为不同语言的转译桥梁。

这般整合方式的好处,在于可让现存一个个信息「孤岛」,都能接入建筑智能化服务平台,不再各自单兵作战,看似是实践智能建筑的最短路径,但对于长远的应用发展,却未必有利。主因在于,中介软件为了媒合各种端末与通讯方式,即需透过频繁的转换与解译,将所有异质标准封装成为一致语意,才能化异求同;可想而知,倘若中介软件需要整合的协定种类愈庞杂,也意谓骨子里所应具备的「转译器」就愈多,容易沦为体态肥大的重度系统,运作效率必然大受影响。

另外,要在中介软件中塞入这麽多转译器,势必得仰赖高度的定制化,如此不仅导致开发成本偏高、开发时程延宕,也不利于日后维护;更有甚者,藉由层层的标准互换,能否确保最终转译结果正确无误?亦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课题。

采用IP化架构  系统整合无障碍

相形之下,若是改以轻量化IP、UDP及应用层通讯协定为架构基础,继而整合建筑物内有线及无线通讯环境,即可化解上述诸多疑虑;而居间媒合各项子系统的中介软件,因为不须背负辗转换置的繁重任务,体态必然轻盈,不但有助于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互通性,也易于展现较为优异的执行效能。

更重要的,推展智能建筑应用,乃是可长可久的进程,往往并非一步到位,举例来说,今天可能串联了A、B、C、D等四套子系统,明天难保不会再追加E、F或G等其他项目,试想,如果每次都需要因应这些新进者,大费周章地造桥铺路,不论对于最终用户或系统整合商,恐怕都是永无止尽的梦魇!很显然的,唯有诉诸全面IP化,才能确保各项子系统皆可随插即用。

值得一提的,因应物联网、智能建筑的信息互通,业界已有OPC、oBix及OSGI等开放式标准协定,用以串联各个智能分析服务套件,也唯有凭藉IP化连结架构,方能确保顺利接轨这些产业标准。

关于智能建筑专栏

随着ICT产业迈入智能化应用新蓝海,为加速台湾智能应用创新服务之发展,建构产业全球发展之能量,特别企划智能建筑之系列专栏,分别就「技术与标准」、「导入及运用」以及「案例分享」进行系列报导,并定期于每周三上刊,若读者对文章内容有任何建议,或希望投稿,请联系:elisha.hung@digitimes.com洪小姐收。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