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与创新医材开发 智能应用 影音
DTResearch0613
Event

智能科技与创新医材开发

  • DIGITIMES企划

台湾科技大学教授兼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郭重显
台湾科技大学教授兼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郭重显

近几年来ICT、SoC的发展非常快,使得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巨量数据逐渐成熟,许多医学材料及器材,都有非常长足的进步。台湾科技大学教授兼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郭重显以辅具系统为例指出,过去有许多设备都非常仰赖进口,科技产业与医疗产业若能相互合作,光是台湾的市场量就会相当惊人,但能否取得,成本也要够低,都会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尤其在3G/4G移动通讯网络普及下,穿戴式智能装置的应用也将更为落实,加上全球对于工业4.0的重视,也将改变医疗系统之创新革命。但郭重显认为,以往创新医材较为注重的组成与功能,由于竞争者太多了,创新机会愈来愈不容易,现今与未来应该着重于互连与界面,能否更容易取得及更容易使用,会更加重要。

郭重显认为,智能创新医材与系统的要素,将会着重于多重量测及功能、尺寸缩小及易于携带,很多设备要有一定水准以上的接受度,如手术机器人可以让新进医生的手术品质就像已经有十年经验的医师来开刀。同时还要设法降低人为介入,具备自我诊断及校正的能力。

此外,智能创新医材与系统也不能只适用于医院,郭重显认为,台湾的医院数量成长有限,但是病人数量还是不断成长,必须要能开发出随身照护或居家照护器材,运用不需要人为操作的侦测技术,才可以减少人力负担,才能因应长照的大量医疗照护人力,及资源不足的问题。

而在智能创新医材与系统研发考量方面,郭重显认为,早期设计常常是工程师自己想像,现在必须要跟应用对象沟通,不只是病患、医疗人员及家属,移动及后勤也很重要,尤其是长期照护人力,一定要掌握使用情境,如让工程师去体验盲目或坐轮椅的不方便,才知道要如何去改善,才知道要如何考量适用性问卷、技术地图、医疗法规、专利冲突等问题,接下来才是技术开发、临床测试等工作。

在完成产品认证的阶段后,还应该考量如何结合保险制度,或是租赁服务,建立回收机制。郭重显强调,如果后面的服务机制没有想好,如辅具就可能会因为价格成本过高或使用时间短,而无法被好好使用。

目前的智能创新医材与系统相关产品,已经相当丰富,广泛用于复健、辅具、手术、治疗等领域。如传统使用悬吊系统的下肢复健系统,甚至要用到三个人去帮忙,使用过程其实很辛苦。反观智能下肢复健系统,照护者不但只需要一个人,可以省下更多人力,复健品质也更好,如可以利用系统设定不同的模式,就可以开始执行不同的复健方式,照护者只要专心注意屏幕即可,很多复健数据还会被记录下来,可以做为量化处理,提供后续复健方式的参考。

郭重显又以智能辅具系统为例指出,传统的轮椅上坡很辛苦,但智能化后,轮子可以做出很多弹性的处理,还可以记录行走的轨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医疗诊所密度非常高,很多辅具设备却都是用进口货,如果能够解决,光是台湾的市场量就相当惊人。

但郭重显也强调,台湾虽然已经有业者已经做出电子脚,但目前还停留在走路的阶段,现在都已经有外国业者发展出可以跑的电子脚了,如何做到随心所欲,是走、是跑,智能载具都要能够做出正确判断,产品才有竞争力。

至于智能手术系统方面,如达文西手术系统已经可以提供更高的准确度、深入度等各种信息,还可以提升训练的成果,医师在实际操刀时,也可以得到更有用的信息。而在智能治疗系统方面,已经可以在进行立体定位放射手术时,更为准确有效,但郭重显也指出,目前类似的系统所费不赀,成为市场能否突破的关键。

而在个人市场方面,智能穿戴式医材如智能手环不但纷纷现身在市场,甚至还有APP可以用iPhone来测心跳,而智能照护系统甚至已经吸引微软加入,郭重显认为,未来这些适用个人市场的产品,关键在于界面及互连,能否达到使用者的要求。

至于其他智能创新医材与系统,如手术训练系统,或是可以让手术房的灯光配合需求自动处理,还可以做到无影效果的智能照明系统,其实也都正在发展中。

但郭重显也指出,发展智能创新医材系统仍有很多挑战,如人才缺乏的问题就相当严重,尤其是医学加工程的跨领域人才,更是非常需要。此外,台湾的动物实验环境不够普及,更重要的是有关专利布局的投入,由于很多产品还没做出来,许多业者就已经先申请专利了,如果不及早进行专利布局,好不容易研发的产品要上市时,恐怕会遭遇难以预期的阻碍。

郭重显最后指出,除了大型的医疗器材公司正极力发展智能医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外,资通讯以及机电公司也着手切入智能医疗市场,都已经造成传统医材与系统市场正面临极大挑战,服务的概念与重要性,将会超越装置,维修与服务做得好,才能做到永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