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TV应用环境与技术发展 智能应用 影音
leadtek
AI Fine Tunning-ASUS

Smart TV应用环境与技术发展

Google TV提供近乎完整的Internet支持,使用上需搭配类似PC键盘的控制器才能发挥完整效用。Sony
Google TV提供近乎完整的Internet支持,使用上需搭配类似PC键盘的控制器才能发挥完整效用。Sony

随着网络应用汇流趋势持续蔓延,3C产品也展开全面性的联网应用风潮,包括手机、PDA、电视等消费性电子市场皆出现强调联网应用功能的产品设计,尤其电视联网应用方面,Apple与Google两大阵营持续投入资源,让大量运用联网技术的Apple TV、Google TV的实用价值大幅提升...

以往的3C产品应用战场,通常锁定在换机周期相对较短、单价较低廉的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如今Apple、Google已将战局逐步延伸至颠覆传统电视应用模式的Smart TV市场,不仅将内容产业带向数码化后的新竞争情势,同时也让电视加速迈入全面数码化应用环境的新境界。

Smart TV为在线影音租赁业者提供绝佳的应用平台。zubibuTV

Smart TV为在线影音租赁业者提供绝佳的应用平台。zubibuTV

有了Smart TV产品,Internet内容服务商可以将加值内容自书房延伸至客厅。zubibuTV

有了Smart TV产品,Internet内容服务商可以将加值内容自书房延伸至客厅。zubibuTV

第1代Apple TV运用Intel解决方案,打造iOS平台联网电视。Apple

第1代Apple TV运用Intel解决方案,打造iOS平台联网电视。Apple

第2代Apple TV改用ARM解决方案,体积大幅缩小,并采用云端技术减省硬件设计成本。(Apple)

第2代Apple TV改用ARM解决方案,体积大幅缩小,并采用云端技术减省硬件设计成本。(Apple)

Apple TV、Google TV引爆Smart TV市场热潮

综观Smart TV市场,在2011年之前的发展形式,受限于电视联网应用风气尚未成形,Apple TV、Google TV采取以OTT(Over-The-Top) Box形式,让传统电视机扩充联网的能力。

而OTT Box有别于往昔的「Set-top-box」架构,传统电视数码化的另一项产品「Set-top-box」(数码机顶盒),是属于相对封闭的系统环境,多数为内容供应商如区域有线电视台、区域内容服务业者,针对其内容服务利用数码技术传输、转换内容形式的一种中介设备,当用户脱离该服务商的网络时,数码机顶盒的硬件功能自然无法与其他内容服务商介接,即便部分Set-top-box提供联网服务,也仅止于有限的特有绑定之网络视频、电邮应用服务。

OTT Box开放系统 扩张数码电视应用价值

相较于Set-top-box数码机顶盒,OTT Box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开放式的系统平台,例如,Apple TV除自有之影片租赁、音乐下载应用外,还提供YouTube...等网络应用服务,而Google推出的Google TV,更是以Android为系统底层架构,利用OTT Box的介接形式,让传统电视具备相对完整之Internet资源接取能力,而不会有绑定特定内容服务商的应用限制。

OTT Box与Set-top-box除在系统的开放性课题外,其实两者在硬件设计方面的技术差距极小,OTT Box采取传统电视升级挂接的设计形式,即必须具备视讯转换、联网信息运算/处理、储存、网通...等技术整合。

延续前述,现阶段多数Smart TV应用,如Apple与Google的产品形式,碍于初期市场接受度与TV换机周期相对较长(至少4~5年),初期均以OTT Box形式推出外挂型的产品,使用方式为利用HDMI或是AV视讯端子介接传统CRT TV或LCD TV,另一端则在OTT Box预留Wi-Fi、有线网络,让TV可呈现Internet数码内容,但2011年已有TV业者推出所谓Internet TV,即TV本身内建OTT Box的网络接取与运算处理能力,亦考验家电业者对于整合网通技术模块之技术实力。

平台扩充与整合 提升Smart TV应用价值

再来检视Smart TV产业的市场状态。往往会有人认为Smart TV与Internet TV近似,其实两者差异在于Internet TV为单纯具备联网功能的电视设备,而目前广义的Smart TV,为具备运算、数据处理与部分操作系统应用能力之整合性的TV应用环境。

例如,Google TV为Android嵌入式操作系统与联网功能之结合,Apple TV为iOS与联网、TV视频转换功能结合,因此相较于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Connected TV)为仅具Wi-Fi或以太网络联网功能的电视设备,Smart TV更多了连接网络服务平台Internet Service Platform之扩充应用,加上嵌入式系统的整合,可让电视设备提供更丰富的加值数码内容。

例如,透过App Store、Android Market机制,此一扩充后的TV应用功能,与早先的IPTV营运机制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又呈现部分应用型态重叠但内容服务互不抵触的应用形式。

Smart TV可以将服务架构区分为Content、Service Provider、Device三端,在Content方面,透过Smart TV的联网功能,电视的数码内容来源不限区域性有线电视服务业者,可以扩展至Internet现有的内容服务业者,提供经由标准页面或针对OTT Box设计、系统架构最佳化之数码内容服务,可以是数码化的电视节目(如BBC、NBC、CBS、HBO),也可以是原生的网络内容(如Netflix、Hulu、YouTube视讯)。

Service Provider方面,可以是现有的宽频网络服务商、电信营运商,例如AT&T、VZW...等,或是现有的网络服务业者,例如Google、Yahoo...等,甚至是家电品牌业者也投入Smart TV的数码内容平台建置,例如Samsung、Sony、Skyworth...等。

在Device方面,除使用者自行增设之OTT Box Device来扩充TV应用功能外,经由Service Provider套装产品或是独立型的加值设备形式,提供OTT Box Device也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应用方案,反之由传统电视家电业者提供的设备,即倾向于采整合TV与Smart TV应用功能之Smart TV产品,一来透过平台服务来刺激装置销售,二来也能自原本就相对微利之电视销售,利用网络服务、加值服务扩充产品销售的附加效益与收入来源。

检视Smart TV供应链

就目前较普遍之OTT Box Device来观察Smart TV的供应链,可以将Smart TV供应链拆分成3个形式,在网络宽频应用持续普及的状况下,加上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发烧,相对也让网络视频服务业者能见度不断提升,例如Hulu、Netflix、BBC iPlayer...等,就提出有别于电信营运商主导之IP TV联网电视的应用型态,直接接触更广大的Internet用户族群。

尤其在Google TV、Apple TV产品推出后,OTT Box设备需求增加,而OTT Box的构成形式相当多元,目前可见的整合方案可以是Blu-ray Player的整合附加功能,也可以是TV Game Console的应用功能,或是其他可供外部联网之OTT Box产品。

而Google TV主导之Companion box,目前投入的业者相当多,多数均集中于PC相关周边的制造业者或是PC业者,Google Companion box主要是与Intel进行合作,采行Intel Atom-Based之CE4100处理器,再搭配Wi-Fi或以太网络联网。

另一个较大的产品供应链为Apple TV。Apple TV的第1代产品采用Intel PentiumM方案,搭配整合显示芯片、I/O控制芯片、色差输出端子,而第2代的Apple TV则改用ARM-Based之A4嵌入式处理器,新增HDMI数码输出界面,OTT Box单价下修至99美元,内容来源则与Netflix、ABC、Fox整合串流影音租赁服务,目前该平台所提供之高画质电影单价最高为4.99美元,电视节目单集0.99美元。

至于现有的网络影音服务业者,如Boxee、Roku、TiVo、VUDU...等,另有付费在线影片业者Netflix、Amazon Video,与免费影音视频网站YouTube、Hulu、PPStream等,其Internet用户已有完善之使用体验,透过OTT Box将娱乐平台与网络视频应用体验转移至客厅的TV上,亦成为目前在线视频应用的热门项目,挟其原生或是第三方授权之数码内容重新整合与在线销售优势,其对Smart TV市场之影响力亦不可小觑。

Smart TV加值应用 创造更多产品可能性

Smart TV趋势也将带动周边硬件需求!Smart TV除了是1款具备联网能力之OTT Box之外,其关键元件包括Wi-Fi与以太网络整合元件,另在应用数码内容方面,由于OTT Box或整合型Smart TV本身,在于拥有完善之运算能力加持,也同时衍生更多应用服务。

例如,整合OTT Box的Video Cam装置,可让TV提供视讯会议的应用项目,而部分OTT Box可能仅具以太(有线)网络功能,也会需要如Wi-Fi Dongle的扩充模块。此外,部分家电大厂设计之OTT Box联网应用,直接与旗下既有之Blu-ray Player整合,成为其附加功能的一部分。而网通大厂则可发展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产品,开发各式可扩充现有OTT Box功能之网通设备。

除周边装置的整合应用趋势之外,还有其他更亮眼的应用方式,例如,目前已有芯片业者尝试将MEMS体感(Motion Sensor)进行整合,只要用户采行具此技术之Companion box或Smart TV,就能利用最新颖的Motion Sensor技术来进行游戏与装置之操作控制。

在2010年,Smart TV、OTT Box等产品均较重视、强调其联网功能,2011则转向更紧密的整合应用,包含周边装置扩充功能、网络数码内容的接取汇流,而2012年预料将会是Smart TV更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例如OTT Box产品逐渐式微,转而强调高度整合的Smart TV产品大量推出;在数码内容来源端的介接服务,也会有大型3C家电厂商建构的网络内容应用平台或是原生数码内容平台,针对Smart TV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应用服务。

TV品牌导入Smart TV应用日趋积极

现有多数Internet TV应用,基本上除了付费电视、随选下载服务外,大多还包含了社交网络或是TV娱乐应用,而在2010年第3季的Google TV发表与相关产品推出后,使Smart TV的应用更符合消费者的期待,不仅是单纯具备联网能力的TV,更是具备嵌入式系统、可由消费者自行透过在线软件商店购买、下载应用程序的途径,来扩充Smart TV的应用功能。

尤其在Google TV方面,Google Service基于智能手机嵌入式系统的成功,与其系统倡导之平台开放性概念,让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与渗透率,皆拥有更快速的发展基础。反观同样也是在智能手机爆红的Apple iOS阵营,即便iPhone热卖,但因Apple TV在内容与服务平台的开放性与扩展性方面较Google TV有更多限制,即便Apple TV已备妥在线影音租赁、免费视频应用等多项服务,但在家电厂商多半以Google TV平台为优先整合考量下,Apple TV的市场影响力能否受惠于iPhone热卖的光环效应,仍须持续密切观察。

截至2011年10月,Apple TV仍采OTT Box形式为主,必须由消费者自行购置设备、自行安装与设定,在发展终端应用方面可能较能推展至一般大众。相对的,在Google架构下的Smart TV,目前已有多元的发展条件。

例如,Google挟其于Internet大获成功之应用服务,如Gmail、Google Doc...等,再将智能手机的使用者经验扩展、延伸至TV应用环境,加上目前已有国际级家电业者相继投入发展以Google TV平台为基础之Smart TV,如Sony、Samsung、LG、Toshiba、Philips、Vizio...等,在扩充应用方面将会转趋明朗,也会较Apple TV有更丰富多元的发展条件。

高清影音传输盛行 对无线网络之要求更严苛

发展Smart TV的关键,由于大量的数码内容均来自网络,因此设备的联网品质,直接与用户的使用体验划上等号。简单的说,就是用户若感觉网络连线品质不佳,Smart TV的实际使用体验也会跟着打折扣。基本上,目前Smart TV所使用的无线技术,截至目前为止,仍与PC、NB产业所采行的无线解决方案大同小异,大多数的设计仍以802.11n为高标,但在未来数码内容持续朝高清规格、高画质要求发展,甚至要达到3D视讯直送要求,若内容来源为网际网络,则过慢的连线速度势必会造成困扰。

目前可用的无线解决方案有Wi-Fi(802.11n)、WiGig、WHD(Wireless HD)、WHDI(Wireless Home Digital Interface)...等,事实上,未来应用之大量Video无线传输需求,即WVAN(Wireless Video Area Networking)对于网络品质,尤其是针对视讯传输要求较高的QoS机制更为重视,若单单沿用原先PC/NB平台的无线技术,极可能难以符合Smart TV对网络品质的高标准要求。

另一方面,无线化的高画质内容传输,也是Smart TV的另一大议题,此指利用Wireless技术去取代实线HDMI传输视讯、音讯的技术,此领域的无线技术有WHD、WHDI与UWB(Wireless USB),正因为目前HD视讯为1,280 x 720p,至少需要0.8 Gbps传输效能,若以Full HD 1,920 x 1,080p,即需要至少1.7 Gbps,另在有效传输距离的要求上也必须达到10~30米,以因应家用环境的影音无线传输需求。当然,若再加上目前相对热门的3D视讯,其无线应用的设计难度势必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