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运算发展环境风起云涌 生态圈革命蓄势待发 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
AI Fine Tunning-ASUS

云端运算发展环境风起云涌 生态圈革命蓄势待发

信息产业的生态系统模型。
信息产业的生态系统模型。

曾有人引喻云端运算会引发第3次产业革命,但这个情境尚未发生,关键在生态圈尚未形成。与生态圈对应的另一个熟悉的名词是供应链,两者与对信息产业而言有何差异?传统供应链具有垂直的分工关系,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轴,藉由价值链的分化,各供应商发展分工和效率最佳化,来达成各自获利极大化的目标。

Wintel信息硬件产业就是最佳典范:行销掌握在品牌和代理商手上;ODM制造商开发及代工,模块零件制造商则生产可高效率组装和交换的零组件;而模块之间则遵循各项标准界面。如果藉由不断分化供应链来提高某一个组件技术的专业性和经济规模,创业家会发现源源不绝的机会。于是台湾在大约10年间创造出其他国家很难与之竞争的供应链分工模式,并逐渐把全球IT产业从in-house production导向OEM代工,再升级为ODM生产模式,最终形成下游客户无法控制供应链网络,使台湾制造业得以分享供应链利益。

今天的云端科技实际上是奠基于既有的信息技术之上,但在应用层次则有崭新的概念。然而,有着硬件供应链发展模式的黄金经验,台湾却未曾在软件和服务领域上有类似成就,原因何在?因为软件产业的生态难以产生复杂供应链结构,或是说软件、服务产业尚未具备供应链环境。供应链分化有几个要件:1.有可重复使用的中间产品或服务;2.可藉由中间产品或服务的投资创新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或提高供应链价值;3.可藉由创新使中间产品或服务建立竞争障碍,保障投资利益。供应链成功的将「投资─竞争─获利」变成循环,而为信息产业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而生态圈中的供应商则由共生和相依性来产生价值,不一定有垂直整合的关系。这个雏形相对成熟的信息硬件产业,最大的分别是生产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的差异。如果不能发展出适合的商业模式,旧有的供应链系统又不能继续维持竞争价值,则云端时代台湾庞大信息产业的未来可能是一场梦魇而非梦想。

生态圈的发展,最有名的成功典范就是App store,由于商业上颠覆性的成功,这样的商业模式在各种领域被尝试复制,但不免也常见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Apple的成功关键并不在硬件或某项单一技术突破,iPod在始卖之初,销售额并非鹤立鸡群,而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直到iTunes开始改变局面,同样的下载技术也非独创,Sony虽然几乎同时推出类似服务,但使用者经验不佳导致失败收场,如果Sony Entertainment早点认知下载市场的潜力,或Sony早几年投资Sony-Erisson或许局面会有所不同。个别技术的成功,如果不能用来维持生态圈繁荣,则获利模式无法稳固。在生态圈模式中,社群、消费群、供应群的三角关系,与技术、服务的关系比较类似网络,获利关键则在于如何整合。

在不久之前,由Intel、IBM、HP和Redhat等巨头推动风光成立Open Virtualization Alliance(http://www.openvirtualizationalliance.org),以推动KVM(Kernal based Virtual Machine)虚拟平台技术。开宗明义就以扩展生态圈为己任,是个有趣而值得关注的议题。这样的产业推动模式,或许在未来云端产业中会频繁出现,并成为重要策略指标。生态圈的发展,藉由物竞天择筛选最适产品与服务组合,产品发展方向则由市场引导,而非少数公司主宰。就好像工业革命肇因于蒸气机发明,但真正成功的原因却是无数实业家将蒸气机创新应用于各种用途。

回顾前一个时代,供应链造就了IT产业爆发性发展;今天,生态圈的发展则将引领云端产业发展迈入新契机。对中小型开发商而言,这会像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一样,百家争鸣的难得机会。不过残酷的竞争将在扩张极大化后开始,但是在那之前,尚未占得立足之地的厂商,则恐怕连机会都不存在。

(本文由德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正杰口述?吴冠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