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科技 台湾生技产业开创下个盛世 智能应用 影音
Wolfspeed
AI Fine Tunning-ASUS

善用新科技 台湾生技产业开创下个盛世

  • 俞鸿樟台北

生技关键论坛。
生技关键论坛。

回顾2019年,台湾生技产业在卓越医疗体系基础以及政策支持下,持续成长动能。依据经济部工业局2019生技产业白皮书,台湾生技产业已突破新台币5,000亿元产值。在学名药、新药、医材研发与代工、以及近期的精准医疗与再生技学等领域崭露头角。资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与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日前共同举办「生技产业关键时刻」论坛,邀请政策、法规、学研界与产业领袖,共议台湾生技关键成功要素,同时庆祝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成立30周年。

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李锺熙致词表示,举办本论坛旨在感谢许多人对生技业的付出,使台湾生技能成为具有规模的产业。藉着回顾台湾生技产业发展的轨迹以思索下一步,尤其是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台湾生技应如何凝聚力量,以持续创造致胜机会。

资诚副所长曾慧瑾。<u>

资诚副所长曾慧瑾。

本次还邀请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创会理事长、台湾发酵与生技之父苏远志致词,他指出,30年前成立协会的初衷是希望设立生物科技产、官、学研沟通平台,以共同推动台湾生物产业发展。苏远志勉励后起之秀们,在经贸环境瞬息万变之下,透过产、官、学研的合作持续成长茁壮,让生技持续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主流。

该论坛安排三大主题,分别根据台湾生技产业发展三十年、下时代生技产业生力军、台湾的挑战与机会,从不同角度,由不同时代的台湾生技产业推动者讨论台湾生技未来的方向。

政策、法规、人才就位,台湾生技30而立

论坛第一场主题为「台湾生技产业发展三十年」,主持人华威创投合夥人李世仁表示,台湾生技产业筚路蓝缕,如今上市柜家数至今已成长至123家,市值约为新台币8,000亿元,已经是国内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政策和法规支持对生技产业发展功不可没。

总统府国策顾问何美玥也说,生技产业结构在2000年之后有很大的改变,除了基础建设的建立,更有2007年「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政策推行,以整合人才、法规、资金等资源来完善生技生态系。何美玥强调,拔擢国际化人才对生技业至关重要,台湾生技产业应透过并购扩大规模,以取得、吸引国际化人才。

台湾生技产业一大重要领域是发展药品,在医药品创新和用药安全之间权衡是制药产业发展关键。曾担任台湾药政处处长、世界药学会共同主席、现在担任台北医学大学讲座教授胡幼圃分享将如何扶植成功新药产品研发。他指出,台湾生技需要找到国际领先的选题,并放眼国际扩大市场。这条路需要庞大研发费用,台湾生技制药公司可透过国际授权,与结盟合作取得资金并持续创新。而近来「特管办法」通过,与行政院核定「再生技疗制剂管理条例草案」,展现主管机关持续推动创新疗法决心。

研发依然是生技产业核心,充沛的基础科学研究一直是台湾优势。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前理事长田蔚城从事生技产业40年,并担任生物技术开发中心CEO15年。田蔚城表示,台湾过去透过生技中心串联上中下游,建立台湾的生技基础建设,才能从早期食品与农业加工起步,到今日靠新药和医材与创新生技产品在国际间峥嵘头角,值得所有产业学习,并持续传承成功经验。

智合精准医学科技总经理汪嘉林,则分享对于台湾生技产业透过产学合作成功创新建议,在第一棒学研研发应以first-in-class选题为目标,并要有完善的专利布局与第三方验证,而第二棒搭配法人弹性资金挹注达成研发成果。另一方面,产业界也需要把题目带进来,使研发目标更贴近市场。汪嘉林强调,从学界引进顶尖技术让产业创新生生不息,但排解产学之间在技术、专利、法规、市场和投资授权等方面差异,是达到生技上、中、下游密切合作关键。

抓住科技趋势与链结国际市场,台湾生技新创迎接挑战

第二场主题「下时代生技产业生力军」,由台杉投资生技事业负责人沈志隆主持。沈志隆指出,台湾充沛研发能量让许多生技新创愿意在台发展,然而,生技新创更要走出国际,寻找海内外投资人和发展趋势与机会。

沈志隆认为,生技产业发展四大基石为政府支持?丰沛资金来源、完善科学基础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台湾具有其中多项优势,尤其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带动每年平均7亿美元投入支持生技研发,这新都证明台湾充沛研发能量,然而台湾团队往往欠缺商业谈判经验和长远商模规划。国际上许多国家培育生技新创经验也值得台湾学习。

安盟生技共同创始人林群伦认为,创业者应在创造生技贡献和回馈投资人之间达到平衡,才能够在持续吸引资金的同时持续创新,造成生技新创正向循环。林群伦强调,除了吸引资金,选定能链结市场产品才能创造市场机会。

云象科技CEO叶肇元表示,从头学习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用显微镜、到自己写程序做生物信息分析过程中,累积大量跨领域技能。他看准台湾于影像医学搭配电子产业技术的优势,并观察到国际数码医疗优势后决定创业,叶肇元认为新创团队一定要进入国际竞争最强市场,如此便能刺激团队,往更高远目标迈进。

奎克生技光电副总经理杨博钧分享在台湾资本市场近年发展受限制下,如何持续达到国际化。他认为只要选的题材符合国际趋势,就能抓住潮流。以奎克光电聚焦精准医疗主题而言,随着大数据发展和健康意识抬头,是在绝佳时机进入市场。只要题材够好并符合国际潮流,自然能吸引国际大厂青睐。杨博钧强调,一定要跨领域整合、掌握最佳时机,才会让产业更完整且走出国际。

聚焦国际最热门生技题材CAR-T免疫细胞治疗的育世博生技创始人暨CEO萧世嘉,分享以色列的生技新创经验。以色列能够达到在美国那斯达克和大国较劲,主要在于一开始即锁定国际市场,并有足够资金支持研发。在政府扶植的方式下,除了资金,更有实质在临床前和国际连结相关帮助。而台湾在人才厚实训练上、产业制造流程严谨和熟悉上、以及紧密产业网络是优势,若能适度学习国际间经验,将持续为生技产业加分。

募资心法与产业建言齐出,打造台湾生技国际化旗舰

论坛第三场压轴主题是「台湾的机会与挑战」,由资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副所长暨生技产业负责人曾惠瑾主持。曾惠瑾表示,受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台湾2019全年生技产业IPO共募资新台币27亿元,与2018年生技IPO募资新台币29亿元相比差距不大,但是家数为5家(不含柜转市),家数略减。期待由身经百战的生技产业领袖分享其国际策略布局思维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之经验,让台湾生技产业突破现状、再创佳绩。

从进入东洋、转战晟德,到成功带领多家生技公司IPO,晟德集团董事长林荣锦的经营理念已是生技业参考典范之一。在经营原则上,他表示生技产业最需要重视现金流,新创募资一定要做出未来3~5年计划,在大环境及公司状况最好时刻进行较大金额募资。

林荣锦表示,在IPO募资方面,纵然生技股跨境上市蔚为热潮,但在美国和香港IPO募资成本高达700至1,000万美元,不容小觑。是否适合台湾生技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况,值得省思。林荣锦强调募资成功并非一切,审慎评估并了解市场,找到未满足的需求,并充分考量市场可行性才能减少往后风险。许多生技公司未充分评估time to market和time-to-peak sales,此两者实为生技产品最重要成功关键,前者决定是否能成为黄金疗法及标竿,后者决定是否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面对本次许多听众来自学研单位,并正在规划将产品技转,林荣锦分享技转或授权以前需适当了解市场反应,清楚自己产品未来买家并了解产品未来价值,而且应不限于国内市场。

药华医药创始人暨CEO林国钟依据在欧美、日本、国内进行临床试验经验,他认为台湾优势在于严谨临床试验法规和先进基础医疗建设。林国钟表示,若政府能参酌如澳大利亚等研发经费补助政策,给予更多协助,将更能帮助台湾生技产业打国际盃。对于近来国内大陆生技市场成长和机会增加,他提醒应关注法规议题,国内近年法规与政策修改快速,台商布局必须充分考量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基亚董事长张世忠带领集团旗下多家公司在台湾、澳大利亚上市,他分享成功筹资经验。首先,生技公司应展现优势以吸引投资人;再者,所有成果展现需基于事实。台湾产品不论在亚洲,全球都是充满优势,应用台湾优良研发成果找寻国际级创投和企业资金。

张世忠呼吁固本重要性,他分享在澳大利亚挂牌经验,海外市场不一定适合所有生技公司,台湾和海外市场各自有优势。应从产业、市场、法规各方面考量,找寻最适合市场布局,而在生技产业在台湾能获得显着成功,也会吸引国际关注台湾。

智擎生技创始人叶常菁认为,政府可扶持产业一起打国际盃,但进入国际市场后,还需取于产品实力。叶常菁强调,政府推动生技产业国际化,税务和产品法规都需要适度开放。台湾从药政处、医药品查验中心、食药署都已经积极改革。然而看到世界各国发展,台湾还需要更努力,营造接轨国际的市场环境。

曾惠瑾指出,台湾生技资本市场2019年不乏授权好消息,包括下半年顺天医药长效止痛药授权江西济民可信、脑中风药物授权上海医药,以及浩鼎子公司圆祥授权国内天力士、因华心血管药品授权山东新时代药业等。期待未来在资金、人才、政策友善产业环境共同支持下,能有更好成绩。

产、官、学研共襄盛举,迎接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关键时刻

论坛当天晚上举办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成立30周年庆祝晚宴,历任理事长与产、官、学研近400人共襄盛举,会中并发表「生技时代关键报告」纪念专书,回顾台湾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时刻。

政务委员吴政忠于晚宴中发表专题演讲,他指出,数码科技加速产业变革创新,建议企业善用BioICT及生技大数据优势,搭配法规配套措施,跨域协作,建构产业价值链以连结国际,开创精准健康大未来。

展望「下一个生技30年」愿景,台湾研发型生技新药协会理事长张鸿仁、免疫功坊董事长张子文、有联生技董事长詹维康、台杉投资生技事业负责人沈志隆,分别针对产业发展环境、转译创新与人才培育、产业价值链中找特点并加值、以及国际链结等构面进行对谈。期盼台湾生物产业在产、官、学研各界携手投入,让更多的台湾群英创造出下一波耀眼的生技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