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A在ICU之临床信息应用 智能应用 影音
hotspot
Event

ICCA在ICU之临床信息应用

  • DIGITIMES企划

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ICU主任 赖吾为
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ICU主任 赖吾为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外科ICU(加护病房)主任赖吾为医师,分享该医院建构飞利浦的ICCA(IntelliSpace Critical Care and Anesthesia,重症监护及麻醉之智能医疗信息系统;或称ICIP)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与利弊。他表示,成大医院自2005年起每年都编列预算来扩充成人加护病房,至今有成人106床。后来小儿科也跟进,将于2014年初建构完毕。

临床信息系统导入的困境与利弊

加护病房临床信息系统有三个层次:层次1是「床边信息自动蒐集」(完全整合医疗IT架构),供医疗人员参考与追踪;层次2是「研究」(形成一大型诊疗数据库),可供数据探勘用;层次3是想做到「预测」(支持诊断决策)与财务分析。

赖吾为说,在医院ICU建构之初,面临到许多压力。因为“系统转换”会让很多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无法预测与控制。他引用一张示意图,来解释系统转换应有的态度,就是要有风险意识,以及一旦转换了就是一条不归路。

他以CPOE(医令系统)在防止用药错误当例子,用药错误可细分为: 处方、抄写、调剂、给药等错误,而CPOE可有效防止前两者,降低一半以上的用药错误。但数码化之后,很多细节还是要很小心。例如Penicillamine(青霉胺,重金属解毒药)和Penicillins(盘尼西林,可抑制细菌的抗生素)的前8个字都一样,另外像是Dexamethasone (地塞米松,抑制或防止药物过敏反应)和Dextromethorphan(右美沙芬,镇咳药物)两个长得也很像,连药师都可能会看错。因此纵使有CPOE(医令系统)帮忙点选药物时,就要仔细看,避免输入错误而造成严重医疗缺失。

因此,徒有先进电脑科技,但医师若心不在焉,或单位文化上没有跟上来,还是没有用的。好比从一栋失火的大楼跳到另一栋失火大楼一样,人工问题解决了但又产生了新的电脑输入错误的问题。此外,引进一套新系统要在短期内看出成效并不容易,所以要靠好的领导人才,提出愿景,说服大家一起向前。并让别人自动自发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才能改变医院文化,让电脑科技发挥加分效果。

加护病房的核心思想=安全+有效

加护病房因为要提供安全性、整体性、适切性、连续性及有效性等用途,因此在引进任何新系统时,都要以服务病人的方向去做。这可从照顾的连续性说服内外科医师,将内外科的表单统一,再利用输入与输出分开的观念,让内外科医师各取所需。ICIP(临床信息系统)栏位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如何确认呢?我们是藉数码化的大交班本,由每班(即每八小时)的组长负责确认以确保栏位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ICIP是HIS(医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且建制的时间不一,由HIS到加护病房的ICIP较容易。后到前较困难,因此目前作法是将CPOE和病程记录还是在HIS系统上,换言之,加护病房是维持两套系统在运作。此外,配合单位文化的各式例行性会议,充分利用ICIP自动收录数据的特性,演化出加护病房案例讨论系统(CaseReview系统),案例在讨论后,就能在线即刻归因存档。让ICIP/ICCA系统发挥整体功效。

赖吾为以组合式照护(bundle care)的4个组合与分工为例指出,医师置放过程由护理师记录完成(因护理师要完成侵袭性治疗处置护理纪录单)、护理师的每日照护(当护理师完成身体评估就也完成组合式照顾中要填写的栏位了)、医师每日评估(完成后就会形成稽核的数据)、及内外稽核(透过顺从率仪表板等后端系统来稽核并验证),都可达到避免数据重复输入的目的。

整合的管理与监控中心 并建构紧急疏散与早期警讯系统

当加护病房床数变多时,ICU办公室需要一个中控面板,以提供视觉化、整合化的信息。目前成大医院加护病房监控中心,以单位显示方格方式,呈现出各病床的使用状态(病患姓名、住院天数),并每30秒自动更新,点入方格后,可显示病人生理监视器画面。总之,其ICD(智能中控仪表板)采全自动化、一目了然的概念来设计,以便能层层解析,一窥究竟。

在火灾紧急疏散条件上,采不同颜色来区别病患状况(如: 绿=可自行走动;黄=无呼吸器,四肢无力、无法自行走动;红=必须靠机器维生)。且各单位紧急疏散一览表交班画面也能一目了然。

在研究部分,有ICIP数据研究模块,并串连到HIS的多样数据库,目前正在进行中。至于预测与支持决策部分,目前还未实施。未来也希望透过智能学习模式来从事分析与预测做出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