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Computex
ADI

历史可以模拟吗?

林一平手绘之卡莱尔与恩格斯。

今日人工智能的技术一日千里,已有电脑进行生命模拟的研究。提到生命的模拟,让我想起史宾格勒(Oswald Spengler)理论,其实历史也可以模拟。

史宾格勒在1918年出版了《西方的没落》(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一书,针对世界大战的来临,作反省与体认,震撼了欧洲文化界。根据史宾格勒的说法,文明生长过程如同有机体,不断地由诞生、成长、成熟、衰落再进入死亡;每一种文明都是自我生长与独创的有机体,它们都无例外地将经历春、夏、秋、冬而最终死去。我一直在思考,根据史宾格勒的历史循环论、文明宿命论与文明多元论,应该可以修改人工智能的软件,改写出很精彩的计算机程序来模拟文化的演进。

苏格兰历史学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更提到: 「历史循环着毁灭与再生。」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则大量参考了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The French Revolution: A History)。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序文写道:「无人能在卡莱尔先生那本了不起大作的哲理中加入任何东西。」卡莱尔的观念「历史循环着毁灭与再生」很贴切的在《双城记》主角卡顿(Sydney Carton)的生和死表达出来。卡莱尔的理论不就是随机程序(Stochastic Process)中的「再生程序」(Renewal Process)?卡莱尔提出历史的特性正适合计算机模拟。

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争论,也可由计算机模拟来探讨。胡适主张偶然性支配历史,相信所谓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他说「吐一口痰可能毁灭一村一族。」而霍尔巴赫(Paul-Henri Thiry)则持相反看法,主张历史的必然性,认为「我们是将看不出同原因相连系的一切结果归之于偶然。」

奇妙的是,霍尔巴赫巴赫最后的结论,和胡适的主张殊途同归。对于这个现象,恩格尔(Friedrich Engels)打趣道:「以完全否定偶然性的办法来对付偶然性,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将必然性降低为纯粹偶然性的产物。」若以电脑模拟,会发现历史过程这种「再生程序」具有稳定性。一般而言,小事无法造成重大的影响;换言之,胡适和巴赫的结论毕竟仅是臆测,无法有力佐证的。当我执行电脑模拟时,也很清楚的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现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资工系终身讲座教授暨华邦电子讲座,曾任科技部次长,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兴趣为物联网、移动计算及系统模拟,发展出一套物联网系统IoTtalk,广泛应用于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校园等领域/场域。兴趣多元,喜好艺术、绘画、写作,遨游于科技与人文间自得其乐,着有<闪文集>、<大桥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