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自动化、数码化加智能化 翻转优化医疗产业

2016/11/28 - DIGITIMES企划

许多人看好台湾智能医疗的发展前景,主因在于台湾资通讯技术实力坚强,医疗技术水平堪称优异,在强强联手情况下,理应有一番作为;只可惜迄至今日,「强强联手」效应并未显着发酵,对此前台大医院竹东分院院长、现任台大医学院麻醉科教授的王明钜解读,是源自于在台湾大家不重视健康,而把资源都投注在治病上面所致。

王明钜表示,医者的完整使命包括四大部份,这四部份犹如金字塔,由底层而上,依序是「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变大」及「大病不致命」,其重要性逐层向上递减,但目前台湾医界仅致力于最顶端的「大病不致命」,下面三个让人健康少生病只生小病的部份都乏人努力。

因为在全民健保的制度设计上,让医疗人员即使做了这些工作也得不到健保给付,台湾医疗资源配置错误可见一斑,源头在于全民健保制度失当。

论及全民健保制度失当之处,最明显的即是模式错误,只重视生病时治病,却没想到如何努力让人不生病;另举凡破坏分级、保险变福利,乃至毫无节流概念,都有莫大改善空间。

伴随错误制度,加上担心支出爆表而订定的「总额预算」制度(政府基于健保财务困窘、故框定预算上限),最终形成「血汗医疗」,也就不足为奇;展望未来台湾的高龄少子化社会,由于医疗需求一定倍数增长,但医疗人力资源的供给却反向减半,可以预期必然导致医疗体系崩坏,让大家陷入没有医生救命的时代。

同时健保制度更在根本上存在错误的DNA。王明钜一针见血点出,由于健保制度学自美国,却忘了台湾是医疗产业小国,医疗相关药物医材等等全赖进口,才造成根本性谬误。

美国医疗产业发达,不管药物、医材的自主供应能力都很强,因此健保支出都在国内循环,形成强大支撑,反观台湾每年平均外流25%财富,用于进口药物、医材,譬如花2万元做一次白内障手术,却付出5万?10万元向国外买一颗人工水晶体,花2万做一次心导管手术,也付出5万?10万向国外买一根动脉支架,注定了全民健保不可能永续经营的结局。

更让人忧心的是,未来随着高龄化、少子化两股效应的加乘,势将致使危机加剧。据统计,只要65岁以上长者,新罹患癌症、中风与心脏病的比例和目前的比例相同,维持在3.5%水平,即使这个比例完全不变,但随着老年人口数加倍,试想今后医师、护师、药师、病房、ICU等医疗资源与人力的供给有可能加倍吗?

王明钜认为,欲求未雨绸缪,别无他法,就是努力让前述这个3.5%的比例变成2.5%,所凭藉的力量来自于「翻转医疗」,从根本上改变思维,体认到健康比健保更加重要,进而重新配置资源,多投资「顾健康」,少投资「治大病」,如此才能让民众更健康,减少医疗需求,连带就能减少医疗成本支出,让医护药不过劳;甚至最重要的长照政策,也是基于相同道理,最重要的长照政策,既不是税收制也不是保险制,而是健康制。就是让老人虽然更多,但也要更健康,要尽可能减少需要被长照的人数,台湾社会才能承受未来的高龄化危机。

至于如何「顾健康」?ICT、IoT(物联网)将扮演关键角色,可望加速促成个人健康云的建立、健康照护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个人健康大数据的成形,从而驱使医疗工作流程精实与自动化、健康纪录数码化、医疗判断智能化,让每一分医疗资源都精准花在刀口上,确保人人都获得足够的医疗照护,终至成功翻转医疗产业。同时王明钜教授也特别提到了,科技正在改变传统医学的面貌与典范。

大数据科技带来的人工智能能力,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机器人医师、自动化判读医疗影像,自动化判读检验数据,自动化提醒医师开立的药物副作用、交互作用等等,最后大数据与基因科技结合之后,更将对于每一个人的疾病作更精密的分类,更能针对每一个人而精准诊断与精准用药。

台湾应该立即开始在这个部份努力,否则台湾过去百年来的优越医疗水准与医疗照护,有可能会在下一个时代的新医学时代中,输在起跑点上!


图说:前台大医院竹东分院院长、台大医学院麻醉科王明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