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TERADYNE
Event

彼得原理与非线性理论

彼得原理示意图,虚线为自我认知,A线、B线为某刻开始不适任的你。詹益仁提供

第一次接触到彼得原理是在十多年前念EMBA的时候,其基本论述是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某个地方,都有他不胜任的职务。只要他有足够的时间,升迁够多次,他终究会达到那个职务。」当时觉得这理论虽不是很严谨,但却是在逻辑上说得通的;接下来又想到,天啊!那这样包括我在内,在我周遭的职场上,会有这麽多不适任的人?

彼得原理的初稿由Laurence Peter在1965年完成,但被出版商拒绝了14次,最后不得以化整为零,将着作分批寄到不同的杂志刊登,直到1968年彼得原理才正式出版。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及帕金森定律,被视为社会学上三大诙谐但却能相当反映出现实的状况。墨菲定律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有可能会出错的地方,就一定会出差错。」 帕金森定律所谈论的是,在一个官僚组织,其组织的成员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地扩大,不论其功能是否增加。

只要有阶级存在的地方,不论是政府、军队、学校或企业,都会存在彼得定律。如果把彼得原理所叙述的现象,用一个二维座标来表达,就可以得到附图中的曲线,横坐标是年资或职级,而纵座标是工作的绩效。刚入社会工作的新鲜人,就如同从原点出发,随着工作上的努力,你的绩效表现跟着年资或职级而直线的增加。然而经过几次的升迁,你的绩效表现开始饱和甚至停滞不前,就清楚显示你已不适任此职务,就如同图中曲线A所表示。如果你个人的能力优于常人,你可能可以再经过几次的晋升才达到不适任的饱和,如曲线B所示。然而你对于自己未来的投射永远是线性的,就如同图中虚线所展示的,也就是在现实中很少会有人认为自己是不适任的。

在工作的初期,每次的晋升所代表工作性质的差异并不会很大,就如同由作业员升格为小组长或领班,其工作上的变化,一般人是可以游刃有余地应付。但是逐渐到了高位,比如说由处长升格为副总或CEO,工作上新的要求或改变就相当的巨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应付得了,也就是进入了不适任的区间。如果个人能藉由不断地学习,或愿意离开舒适圈,尝试不一样的挑战,是有可能将自我由曲线A,提升到曲线B的境界,但是终究还是会抵达不适任的职位。所以依此逻辑,在高位上工作不适任的比例,不是远高于在低位阶工作的员工吗?就个人的观察中,在高位阶工作的经理人,非常难有百分之百适任的,因为所需要具备的各项条件是既多且杂,如果有七到八成的适任就相当不错了。这也是为什麽在高位者,通常需要有彼此能互补的核心团队,来共同经营。

在物理学中,牛顿力学是线性的力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观测到的现象,包括天体运动都是符合牛顿的线性力学。然而当物体速度越来越快,如同上图中曲线逐渐脱离线性区,线性的力学就无法描述到所观测的现象,这时就出现了爱因斯坦非线性的相对论力学了。相对论力学告诉我们,光速就是极限,不会让物理随着加速时间的拉长,而使得速度无止尽的增加。而非线性的相对论力学,是涵盖了线性的牛顿力学。

真实的世界是一个非线性的世界,就如同真实的自我也会有表现上的极限,但是这个转折点会发生在甚麽时候,却是耐人寻味的。我们都知道它会发生,但都不相信在可见的将来是会发生的。就如同我从年轻时工作到今年60岁,并不感觉到体力及智力上有多大的差异,因此自然会觉得工作到70岁甚至更久,不会是个问题。我们不会觉得自己的不适任,就如同我们不会觉得时空是扭曲的一样道理。

彼得原理的书中也说到了,如果在职场上,你的上司是不适任的,那麽你优异的表现反而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为你的上司不会以你的工作表现来考核你,反而会由是否能与人和谐相处,或遵守规定来做为评量的标准。在此情况下,你原本可以有曲线B的优异表现,现却沦为曲线A。

彼得原理有其正确性,如果你发觉自己现阶段处于曲线A的窘境,那麽经由不断地学习及鞭策,是可以升格为曲线B。但是如果你的困境是来自于上司的不适任,那麽良禽择木而栖,是你必要的选择。但是切记,不管经过如何的努力,每个人在职场上终究是会到达非线性的饱和区,这时就需要以豁达的心态来对待自己。

曾任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及系主任,后担任工研院电子光电所副所长及所长,2013年起投身产业界,曾担任汉民科技策略长、汉磊科技总经理及汉磊投资控股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