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我们需要更多横向整合资源的人才

日前到竹北去拜访科技界的前辈宣明智,我跟老宣说,我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是1986年,他很惊讶地看着我,你怎麽记得?1986年时,MIC第一次主办「收费」的研讨会,包括老宣在内的很多业界资深前辈都自己来参加。

我问老宣,为何愿意参加付费的研讨会?他说相较于一次200元的费用,我们的时间更昂贵,这是我从老宣身上学到的第一堂课,这也是我认为优质信息可以收费的源头,所以我们也认识37年了。

老宣现在把重心放在车用电子与智能医材的事业上,他认为台湾拥有最好的电子与医疗人才,两者的整合将带来极佳的经营效率。

前阵子与他在互贵兴业见面,这家公司发展内视镜与智能医材,相对于证照取得,甚至面对国内挟庞大的市场与资源竞争,台湾从电子业发展经验出发,仍可以取得极大的优势,但产业资源的整合仍是一大考验。

针对产业资源整合的方案,宣明智提出「虚拟园区」的概念,我说虚拟园区必须有3D、4D甚至5D的概念,透过人工智能的信息汇整技术,就可以让潜在客户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相较于电子业至今仍是「Top-down」为主的产业信息流通架构,智能医材多元变化,「Bottom-up」由下而上,以拉力为主、推力为辅的应用商机,完整的数据库更为重要。

每一家公司发展的医材都有适用的关键字,例如科别、供应商、技术类别、应用领域、目标客户等,根据标注的关键字,配合数据库的经营管理,就可以打造出一个虚拟园区。

这个观念并不难,「知易行难」才是问题。多数自以为拥有关键技术的人,会以发展突破性的产品为职志,而具有IT专长的人,很少人拥有产业营运概念,甚至具有管理专长的人,也缺乏深度理解市场需求与技术变革的耐心。最后碰到的问题是,「到底谁出钱?」

很多人期待有人「登高一呼」,根据麦肯锡(McKinsey)研究,能够串连利益关系人的专家,被工具取代的机率最低,我深以为然,这也是我的创业经验。台湾不缺钱,建构这种服务机制的产业环境也是绝无仅有,需要的是愿意蹲下,弯腰查找与建构数据库的专家而已。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着有《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数码台湾》、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