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Q1
ADI

话说天下大势(6):台湾与新加坡半导体战略对比

半导体产业能在台湾开花结果,其实是个美丽的偶然。1970年代的台湾风雨飘摇,退出联合国,与美日断交,产业仰赖的是加工出口区的廉价与优质人力。

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在参加RCA计划之前,就是在加工出口区工作。第一个做二极管,且在台湾成为第一家上市电子公司光宝创始人宋恭源也是,他们都是在那个困难的时代,成为产业发展的英雄与见证人。

第一代参与RCA计划的前辈都成了英雄,1980年代,日本在广场协议的压抑下,给了台湾与韩国半导体产业上的发展契机。基本上,台湾的半导体业是本土型产业,所有的战略思考可以专注于台湾的竞争力。

新加坡则不然,新加坡一方面把制造业维持GDP在25%以上当成国家目标,小国寡民的新加坡,要发展科技产业必定要仰赖外力,基本上台湾是因为成果丰硕,各国争相礼聘、邀约,是「Inside-out」的产业议题。

新加坡没有本土工业,却有9座晶圆代工厂,这些来自海外的企业设厂,基本上是「Outside-in」,但不能说新加坡半导体业是「无根」的产业,新加坡的贡献在于「把公务当成商务在运作」,政府的公共服务就是贡献,也创造非常杰出的产业价值。

李显龙说:「新加坡将在中美两强中找到最恰当的平衡」,一旦政治上取得平衡,就可以取得在商业、经济上最大的利益;而经济上的连结,也可以促使新加坡以小国周旋G2两强之间。但新加坡行,台湾为何不行?限制在哪里,不如新加坡的内涵是什麽?

台湾受到国内制衡,导致政治上的分歧与不安定,外籍学生、人才流入的意愿、数量都受到影响,特别是东协的华人,在2000年以前并不喜欢刚从动乱中脱胎不久的国内。

2000年之后,两岸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同时,国内采取更开放的外资政策,但台湾却开始「Inward-looking」的政策,争执台湾是不是华人的政府,让华侨不再视台湾为母国。

在大环境的现实下,台湾只会愈来愈小,连召募海外工程师、学生都受到影响。相较于新加坡的务实,台湾似乎很不识相的与国际大潮背道而驰。

台湾能找到与国际结盟的可能方案吗?全球念电机、资工的科技人才是有限的,而台湾是最成功的典范,只是缺人、少地的台湾,真的能够再创奇蹟,更开放、具前瞻视野的产业政策将会是成败的关键。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着有《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数码台湾》、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