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交通部结合科技与人文 加速展现智能运输成效

2019/03/26 - DIGITIMES企划

民众对交通的期望,始终围绕「安全」与「效率」,许多人提倡智能运输、智能交通,即是透过信息能力满足两大期望。交通部参事兼科技顾问室主任、管理信息中心王穆衡指出,其实以往交通管理背后已有科技,但信息收发仅源自路口简单的侦测设备,实时反应力确实有待提升。

举例而言,高速公路ETC电子收费系统装载率逾95%,以往人们对它的认知偏向付费,但ETC数据意指流动车辆在某个点上的状态信息,可从车流上下连动关系,帮助管理单位推估下一个时段可能发生的状况,从而透过预先的决策,确保未来该时段的车流更顺畅。

王穆衡强调,迄至今日,智能交通不仅止于概念,而是具体移动,行政院已核定实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建设计划」(2017~2020年),意在促使交通运输连结科技应用,目前过了一半期程,已带动诸多成果。

跳脱交通本位,诱导民众改变用路习惯

首先因应北宜廊道长期壅塞,不少人提议兴建直铁或公路、扩大「供给」能力,但涉及环保、经费、人力、科技等复杂环节,施行难度高,因此交通部从「需求」着手,引导民众改变使用道路的态度。交通部将利用数据预估道路何时趋近饱和,据此与民众沟通,诱使民众改变路径或选用其他运具;欲实现此事,背后需有完整配套,俾使民众备感舒适、方便,才愿意做出改变。

为此交通部推出交通移动服务(MaaS)「UMAJI游买集」,为结合旅游、通勤运具规划的预约旅行App,内含行程规划、旅游商城、随行秘书及交通信息整合等功能,提供使用者「食宿游购行一站式购足服务」,此做法明显跳脱传统交通本位。

其次交通部预期未来无人车势必进入民众生活,有助解决高龄社会问题,亦能为台湾产业找到新契机;但考虑台湾不像欧美国家拥有丰富的私家轿车自动化经验,故选定从中巴切入、与公共运输结合。经由跨部会合作在法令上取得突破,2019年8月将正式实施无人载具创新实验发展条例(沙盒法案);除法令前置准备就绪外,台湾有多个团队正在自主开发自驾中巴,陆续在一些地方运转。

除「四轮」外,交通部其实更关心「二轮」,只因二轮运具屡屡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平均每年损失2,500人,伤亡族群以16~24岁为主,等于未来核心人口提前折损,问题非常严重;对此交通部不仅与工研院、资策会合作,亦与东华、佛光等大学携手发展智能摩托车实验场域,为摩托车加装侦测发报设备,与路侧设备沟通互动,预先提醒驾驶人前方风险,初步证实因而减少三成事故。

以人为本,加速提升交通安全与效率

大数据科技的运用,不应局限人口稠密环境,亦须用于偏乡。王穆衡说,偏乡居民以老人、小孩为主,但过去每天仅3、4班公车又不准时,导致若干老人宁可骑乘摩托车,增加事故机率,故交通部要求公车实际到站时间务必对准站牌公告的时刻表,透过追踪、后台管理技术,结合对驾驶的辅导,让准点率从过去四成倍增至八成。

此外交通部积极与NGO合作,结合在地资源(含人、车、人际关系),以预约方式提供孩童上下学接送服务;展望今后亟思透过企业社会责任(CSR)、引入民间企业资源,永续解决偏乡交通问题。总之不管是北宜、偏乡交通应用,背后皆需倚靠数据收集,因此交通部将藉助侦测科技强化交通信息骨干,另抱持以人为本信念,透过跨部会合作,不断改善民众互动,透过新的做法加速实现交通安全与效率。


图说:交通部参事兼科技顾问室主任王穆衡表示,为期4年的「智能运输系统发展建设计划」,已针对北宜廊道交通、偏乡交通的改善,乃至无人车、智能摩托车的实验场域建立,取得不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