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创客的现况与未来发展趋势

2016/07/11 - DIGITIMES企划

创客(Maker;又可称为自造者)近几年来在全球各处兴起,MakerBar Taipei专案经理刘家豪指出,创客兴起的第一年,参加创客运动的人数才只有4,000~6,000人,但现在光是旧金山湾区就已经突破20万人次,由此可见创客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刘家豪指出,创客利用在公共图书馆、学校、社区等设立的创客空间,透过数码软件及数码自造工具如3D打印机、镭射切割机与CNC等工具,加上网络的传播,不但使得自造的门槛大幅降低,也让创客社群在世界各地发展的同时,创造出各种实体与虚拟平台,从教育平台到提供工具及交流辅导的平台,以及将个人与资金与消费者串联起来的平台(如Kickstarter/Etsy)。

因此要成为创客,刘家豪认为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如何运用手边的知识及工具成为创客(Zero to maker);第二个阶段则是Maker to Maker,利用为创客打造的社群网站或是实体世界的创客空间,相互学习及交流,掌握更多成为创客的知识及技巧;第三个阶段是Maker to Market,也是刘家豪认为最困难的阶段,如何让创客的作品能够商品化。

刘家豪指出,目前为创客打造的资源已经相当丰富,如在Instructables网站蒐集了全球许多的创客案例,有助于激发创客更多的灵感;MakerBot网站则可让Maker下载需要的工具或套件。

如果创客需要更精密、更智能的制造能力,如需要某些传感技术,刘家豪表示,现在也有许多开源的硬件技术可供参考,这些技术不但可以很方便的蒐集到相关信息,由于这些技术采用开源方式,各地的创客在回馈设计或应用的心得后,还可以让这些硬件不断的进化,而且可以对应不一样的产品,使用不同的硬件技术,如目前已有专门针对衣服设计的感应机板。

而在协同工作管理方面,目前也有许多网站提供各种管理工具,如github网站提供在线编码的编辑服务,可以留下非常完整的记录,让创客可以协同作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设计及商品。

刘家豪表示,在丰富的资源协助下,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家,每一个人也都有机会成为创客。因此接下来要思考的发展阶段,应该是要设法进入大量定制化的阶段,而且可以不断的进化,才能让创客价值持续发展。

以MakerBar Taipei为例,当初的目标原本是提供创客空间,让创客可以自由下载各种范本或模型,让设计可以快速成形,并透过3D打印装置制造产品。但刘家豪认为,这种模式只是在做重复制造。理想的创客型态,应该是可以透过快速成型的概念,配合参数化设计,制作可以大量定制化的商品。

刘家豪指出,目前已有创客空间提供软件让设计师可以很快地做出卡榫,或是只要输入手指大小等数据,就可以很快地设计出戒指,并翻模成为金属元件,类似的技术也可以做成衣服,这种可以让设计快速成型的工具,加上具有设计及应用能力的使用者,才是未来创客的发展趋势。

因应大量定制化的发展趋势,刘家豪指出,3D打印装置也必须跟着进化,如可以控制喷头温度,来适应不同的材料。如原本用在衣服的纤维材料,不但更容易取得,成本也更低,一旦成为3D打印装置使用的材料,就可以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产品。

如在过去要完成一项陶艺作品,可能需要很多年的学习及经验累积,才能捏造出杰出的作品,但目前的3D打印技术,不但可以用陶土料及水来制作陶器,而且可以突破材料及制造工具过去的限制。

刘家豪指出,以前的工作环境可能会受限于物理因素包括温度及环境大小,但如果能改用不同的制造技术,就可能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如改用编织的方式来加工,就可以突破温度限制,而且也因此提高产品的柔软性。

此外,以前的产品从设计阶段到消费者手上,往往需要非常复杂的过程,刘家豪认为,未来希望能透过网络协作等方式,缩短前述的流程。3D打印的未来发展,将会朝向无人制造的方向努力,而且可以会有更多的材料如石膏、水泥等材料可以进入3D制程,创造出更多创新的产品。

如在喷出水泥时,可以先预留好管线空间,目前在国外已有创客使用预留模块,直接就在河岸边建设生活空间,甚至可以用焊接的方式来制造,直接焊接出一座桥。

刘家豪最后指出,类似MakerBar Taipei的创客空间,可以让创客不需要购买昂贵的制造设备,而且用月租或日租的方式即可使用这些资源,同时还可以提供谘询服务,各个创客空间未来只要能跨界合作,就可共创平台价值。


图说:MakerBar Taipei专案经理刘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