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10):中國式的創新
電動車天生就是實驗AI最佳的場域,AI機器人產業談的是如何從2D進化到3D、4D以及無限延伸的可能,我聽到的不僅僅是技術的極限,更多是事業經營模式的創新。高瓴投資總裁張磊特別強調「中國不僅僅是技術創新,更是事業模式創新的領導大國」,來自中國的新創業者讓人印象深刻。新加坡政府每年提撥GDP的1%用於「Funding」新創產業,如果以台灣8,000億美元的GDP總量對比,台灣可以拿出80億美元。注意,他用的詞彙是「Funding」,不是用來辦活動、補貼研究機構的費用。ChatGPT改變世界,DeepSeek帶來風暴ChatGPT推出之後,NVIDIA扶搖直上,大家在讚美的同時,也有不少有心人在思考如何取而代之。我又想起Andy Grove說過的話:「如果您是產業領袖,別人會想盡辦法取代您,直到您一無所有」。中國的DeepSeek開了門,會有更多新創公司走上這條路,甚至看似堅不可摧的半導體製造也很難避免。我們可以預期前沿科技加速發展,更多的機會將來自邊緣運算的商機。機器人的控制會從2D、3D一直走向多元控制的結構,應用驅動是必然,也會給亞洲龐大的人口結構帶來機會。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的概念,一開始被用在AR/VR/MR的消費性的應用上,未來卻很可能直接導入到智慧製造領域。就像量子電腦一樣,這不會是20年後才會兌現的新科技,而是10年之內將會活生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硬體設備的演化也可能比大家想像的更快,但如何教育使用者,讓這些新科技成為大家熟悉的應用則是個高難度的挑戰。「規模」,甚至是「超大規模」(Hyperscale)才足以掀起市場上的新浪潮,但我們都要面對供應鏈上人為干擾的挑戰。但以後的終端設備絕對不會是「iPhone Like」的產品,如果這些產品一起點亮時,我們會從太空看到一個高亮度的地球,而從2025年初CES展中展示的智慧眼鏡來看,崛起的大多是中國的廠商。DeepSeek不僅挑戰了OpenAI,在導入智慧座艙、智駕車應用之後,進一步為中國軟體鬆綁,成為中國人口中的一大勝利。而中國也將自訂標準,例如在智駕車的規範中1,000米以下是低海拔,但中國在科技演化的過程中,會定義出低海拔的相關規範。而在這些議題上,中國的戰略是「Easy to adopt」,讓大家共享生態系,一旦參與者更多,淘汰更激烈,中國企業獲勝的機率就越大。
AI大語言模型無法馴服π
和一個人一生中相關的數字,都可以在圓周率的某一個位數找到。這是因為圓周率(π)是一個無理數,也就是說,它的十進制展開既不終止也不循環,並且其數字序列是隨機的。儘管目前沒有證據能證明圓周率的數字完全隨機,數學家普遍認為圓周率的數字分布沒有任何規律或模式,每個數字序列都有可能在某一位數中隨機出現。這意味著,無論選擇哪個數字組合,包括個人的生日、電話號碼或重要年份等,理論上都能在圓周率的某個位置找到。這些數字可能會在圓周率的某個長段中出現一次或多次,具體位置由數字的隨機分布決定。這種現象與數學中的均勻分布有關,這表示所有數字(0~9)在圓周率的各個位數上出現的機率理論上是相等的。因此,任何有限長度的數字組合都有可能出現在圓周率的某個位置。以最奇特方式運用圓周率的人,應屬高德納(Donald Ervin Knuth)。1969年時他開始發展一種計算機語言,讓使用者能夠以數位方式排版數學公式。接下來高德納花十年功夫,設計一套論文排版系統TeX,並以圓周率來當開發版本編號,由TeX3開始,現在的版本是TeX 3.141592653。人類於四千年前就嘗試找出π,但直到今日,我們仍然只是接近其實際數值。首次對π進行嚴格計算的,是西元前287至212年的希臘古數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他利用畢達哥拉斯定理計算內接於圓的正多邊形與外接於圓的正多邊形的面積,因為圓的實際面積必然介於這兩者之間,因此這些多邊形的面積提供了圓面積的上、下界。他明白這樣只能得到π的近似值,而非其確切數值。透過這種方法,阿基米德推導出π介於3.1429與3.1408之間。2021年8月19日,瑞士格里松應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of the Grisons)計算出圓周率最精確的數值達62,831,853,071,796位數。有趣的是,神奇的AI大語言模型無法馴服π。我問7種大語言模型,卻都給我不同答案。我詢問和我相關的4個數字:「May I ask at which digit position 1026 appears in the digits of pi? 」結果每個LLM給我的答案都不同。過去的測試中,總會有幾個LLM給出相同的答案,但這次完全沒有共識。我先試GPT,得到答案6284。接著要求GPT自我驗證:「What is the four-digit sequence starting at position 6284 in the digits of pi?」結果,得到的回覆是7590,而非1026。我試Grok,得到的回覆是1639,反向驗證,也沒得到1026,而是5807。我試Le Chat(Mistral.ai),得到的回覆是176451,反向驗證,得到3141。我試Qwen2.5-Max,得到的回覆是39,反向驗證,得到7169。我試DeepSeek,得到的回覆是8580,反向驗證,得到3099。我試Tulu 3,得到的回覆是2480,反向驗證,得到3282。我再試Gemini,得到的回覆是175319,反向驗證,他不告訴我答案,建議我找數學工具來算出。我最後試Claude,他不告訴我答案。這些大語言模型給錯答案的原因是,它們試圖自行編寫程式來找答案,但程式未能正確運行。我詢問Pi-Search頁面,它回答說:「字串1026出現於位置14678。這個字串在π的前2億位數字中出現20,130次。」這應該是正確答案。我的測試是在2025年2月24日。在告知GTP或Grok網路上特定數學工具可給答案時,它們的確會認錯,並依我建議,運用工具找到正確答案。隨著大語言模型的進化,也許未來能在第一次詢問時給出正確答案。
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9):智駕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新商機
中國的電動車已經席捲全球,接下來便是智駕車的商機,而智駕車的競爭牽涉更多背後的服務機制與監控、地圖服務系統,智駕車確實是人工智慧的天選商機,以及最佳的落地服務機制。小鵬汽車的總裁顧培地說,Level 3的相關規範已經十分清楚,中國必然會在2026年讓Level 3應用落地,但歐洲顯然猶豫不前。我們也許要面對嚴厲的安全挑戰,但如果您是科技人,怎麼會不知道人工智慧、網路地圖驚人的改善速度,而這些技術的進展正好是改善汽車安全的重要條件。中國人「唯快不破」,歐洲人「安全第一」,兩者的產業發展情境與思維大不相同,誰會領先已經呼之欲出。一旦歐洲陸地跑滿了中國的電動車,而背後龐大的數據也有它該去的地方,對福斯汽車(Volkswagen)、雙B、奧迪(Audi)這些歐洲傳統車廠而言,更是情何以堪!是的,我還在開優雅的歐洲車,但過幾年各種更新的電子設備都來自中國完整的電子產業生態系時,汽車會成為繼NB、手機之後的第三台行動電腦,電動車、智駕車的商機將遠比希望成為智慧家庭核心的電視機更具潛力。在無人機市場,中國大疆跨越了疆界,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無人機。這時西方世界想起台灣完整的電子產業生態系與製造經驗,但就算台灣高唱無人機的國家隊,但無人機、智慧眼鏡、人形機器人所需要的產業供應鏈已經更完整的建構在中國,台灣想後來居上,不可能是小打小鬧,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創業精神與國際市場競爭意識將更為重要。智慧機器人與人之間的距離AI機器人絕對不是單純的替代人力、老齡照護這些顯而易見的應用而已,達文西機器人在醫學用途的突破讓大家印象深刻。我在歐洲參加蔡司(Carl Zeiss)的研討會時,鴻海的技術長史哲就談到「數位分身」在智慧製造上的重要應用與趨勢。透過多元化的終端設備,我們可以想像「數據」的形象已經遠遠超過我們可以想像的。用AI創造AI聽起來很酷,用AI使用原創數據是一件美事,但經過AI修飾以後的AI可能附帶病毒,並帶來更多的禍害。沒有一個全人類共識的AI管理架構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威脅,只是現在的國際環境顯然與技術專家的期待漸行漸遠。在現實的世界裡,中國人不會在美國人定義的遊戲規則底下參與遊戲。由於多元交錯的應用必然在經過一些時日之後漸漸成熟,那麼在量子化的運作機制下,量子科技也必然會成為技術上選擇。我們可以預期幾年之後「量子電腦」必然會超越傳統的電腦,也會讓大家耳目一新。所謂幾年,不會是一、兩年,但也不會是20年,我們可以預期10年之內更多的量子應用將會帶來龐大的商機。期待可以跟人類一樣運作的機器人並不實際,上海的機器人新創公司AGIBOT,是一家以通用人工智慧(AGI)導引機器人的新創公司,執行官Dr. Yao告訴我,說未來的機器人將會適應環境做出該有的調整,而不是從傳統的2D、3D、4D來演化的。如果人類真的已經夠好了,那我們連發明自行車的必要性都不存在。就是因為我們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面對不同的溫度、濕度、廣度、深度、空間時,都將影響機器人的運用,那麼如何建構一個由使用者定義的機器人,也將是未來AI機器人的挑戰。我們會因為少子化而希望機器人幫我們做無聊、危險的事,希望機器人幫我們洗衣服,但不能只是侷限在「Replacement」的概念去思考機器人的問題。我相信智慧製造領域有更多機器人的空間,很顯然低技術能力的一般工人,生存的空間愈來愈小。就像是用在微創手術的達文西,或者現在的眼科手術一樣,科技的應用打開了人的視野,也讓參與者出現不同的性格、思考與機會。未來幾年大規模的資源將會往終端設備移動,已經在許多新形式的終端設備上領先的中國,必然是可以爭逐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我的理解,在邊緣運算的領域上,傳統的PC、手機固然是主流,但卻難以在規模上進一步的突破,新的端設備可以從智駕車、智慧眼鏡、無人機,一直談到AI機器人。但還有一段值得大家注意的終端應用商機,就是工業控制與背後的智慧製造。很多公司都會在過去的技術基礎上加上數據模組、系統連結的概念,這些設備既可以複製量產機制,數位分身工廠的觀念也將也將更精確的落實。生產製造是一回事,但新創的事業模式能與在地商機結合,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就更加重大了。無人機可以送藥、灑農藥、可以用在戰場,但沒有足夠的在地商機支持。光是行銷、建立品牌與後置的服務機制,新興國家力有未逮,也缺乏50年前日本組織八大企業共同發展記憶體的決心,甚至連今日德國、日本重新挑戰半導體的眼界與企圖心,都是新興國家高難度的挑戰。沒有錢、沒有人、沒有市場、沒有品牌,挑戰不可能成為今天新興國家發展無人機產業的寫照。我們支持發展無人機產業,但暴虎馮河,無所畏懼的產業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成就一個新興的產業。
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8):主權AI
現在我們看到的Open AI、DeepSeek,都只是早期投資的基礎建設與遊戲規格的制定者,現在的投資是為了在下一個階段掌握整個行業的領導權與主動權,對國家而言,這也牽涉到「主權」的問題。當AI無所不在時,許多重要的國家都在思考「AI主權」的問題,甚至是「技術主權」的自主性,現在中國也會禁止美國人投資中國的敏感科技或企業,這同時沒有人能忽視資安的重要性。牌桌上的賭注愈來愈大,台灣人看得見的是台積電動輒一年300億~4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但背後還有量子技術、In-Memory Computing、材料科學、能源融合技術的挑戰。一位能源專家說,開發新能源固然重要,但在資料中心內,把能源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絕對是一件重大且高難度的工作。現在不僅英國積極投入能源領域,連以核能為主要能源的法國都沒有缺席。現在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軍備競賽,他們無法從軍備競賽中獲利,創投資金也無法投資在這種曠日廢時,且投資金額龐大的項目中。我們認為金融機構真正的機會在於終端設備,以應用驅動的邊緣運算商機。果真如此,中國極可能在邊緣運算與差異化的事業模式比美系的業者更容易營收獲利。研華科技的董事長劉克振說:2025年研華只有「Edge Computing」這個關鍵字。我回應邊緣運算應涵蓋電腦、手機等兩種成熟產品,加上智駕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智慧眼鏡等新興產品,以及智慧製造為工業電腦帶來的無限商機等三大類。在個人電腦與智慧手機這兩種成熟產品上,台灣與中國業者是主力,也隱約的在產業中各領風騷。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商機約13億~14億支,個人電腦市場一年的商機約2.5億台,兩種產品的經營模式因為經濟規模不同而有不同的樣貌。NB單一型號的訂單量可能在20萬~30萬台,而手機的訂單可能是上百萬支的規模,前者台灣業者除了有起步較早的優勢之外,訂單大小不同也是台系業者擅長的優勢,因此至今為止台灣的主力大廠,依舊是美國知名品牌倚賴的供應商。在未來「Made in China for China」的戰略訴求下,台商的NB生產體系會將滿足當地需求的生產現保留在中國,其餘承接美系、台系品牌訂單的生產線慢慢往外移動也會是個必然的趨勢。對製造大廠而言,NB已不是獲利的主力,而中國業者而言,也是食之無味的商機,短期內這個邊緣運算的商機不能算在中國的帳上。但從iPhone上市後開始逐漸成熟茁壯的智慧型手機與紅色供應鏈,在手機市場上結合製造與市場的優勢,成為今天不可替代的供應鏈。我們看到全球前100大的EMS製造大廠中,兩岸業者合佔了3分之2,如果更聚焦於前20大EMS廠,台商在規模上雖然領先,但前20大的總數僅有7家,不如中國的9家。台灣的7家業者包括鴻海與電子五哥,而新入榜的是生產伺服器的緯穎,如果沒有人工智慧帶來的商機,台商的領先地位其實岌岌可危。DIGITIMES估計前20大EMS製造廠的產值是5,859億美元,而中國的9家業者產值1,307億美元,佔比22%,台商7家業者合計3,851億美元,佔比57%看似還有一段距離。但真正的關鍵是規模龐大,2024年營收高達2,137億美元的鴻海。而且鴻海與電子五哥主要的生產線都在中國,這也是我們定義紅色供應鏈的困難之處。不可否認,紅色供應鏈帶來中國是世界工廠的美譽,也可以從中國進口的半導體窺知、判讀產業實力,但現在大家最關切的議題是這些大廠搬離中國的速度有多快,影響有多大?
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7):中國如何在半導體產業突圍
相較於晶圓製造業處處受限於設備,以中國本土市場商機為基礎的IC設計業,顯然有更樂觀的目標。根據DIGITIMES估計,2024年中國IC設計業的產值為358億美元,2030年可望達到732億美元,年均可以有兩位數的成長。從智駕車晶片到EDA設計工具,中國要面面俱到,各個領域都培養出自家的領導廠商。華為的海思系統、寒武紀(Cambricon)負責AI加速器、地平線機器人(Horizontal Robotics)負責ADAS、矽力杰(Silergy)被譽為中國的德州儀器(TI),也各自扮演角色。但部分知名企業如海思並未上市,因此外界難窺全貌,包括中國的上海韋爾半導體(Willsemi)、格科微(Galaxy Core)在內的IC設計Top 30,大約貢獻整個行業產值的40~50%。以地平線機器人為主的中國ADAS商機,在2024年已經創造出20億美元的商機,到2030年時便可達50億美元,顯示中國不斷創新的新興領域,正是中國IC設計業成長的溫床。南韓Rebellion也是這樣的公司,這是家市值15億美元的新公司,也是南韓IC設計業第一家獨角獸企業,很年輕的共同創辦人與技術長吳鎮郁說,他們也會開發軟體的應用環境,目標是「Outperform than NVIDIA」,希望2~3年內有機會挑戰NVIDIA。多數台灣IC公司想的是Design Service,但相較於台商的保守,Rebellion與許多中國公司顯然更具挑戰頂級殿堂的企圖心。不含先進封裝事業的話,2024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是1,200億美元,到2030年可達2,600億美元,晶圓代工業被稱為一個人的武林,除了台積電維持穩定成長之外,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到2024年底時,市佔率已經跌到8%,而中芯國際還維持接近6%的市佔率。但到2030年時,中國不僅有中芯,還會有華虹與海思的晶圓廠參與角逐,屆時中國的晶圓代工業會有17.5%的全球市佔率。中國晶圓代工業產值,2024年時為218億美元,估計到2030年時可達454億美元。看似有不錯的成長,但關鍵是台積電的市佔率也將從2024年的65%,提高到2030年的70%。相較於產業的總營收成長與否,產業界最關切的是中國&gt=8奈米的先進製程能有多少突破。DIGITIMES估計,屆時&gt=8奈米的中國先進製程佔比仍不會太高,28/32奈米等級的晶片仍會是中國生產的主力。除了中芯之外,華虹與華為也會有一定的規模,特別是華為集團旗下可能會有幾家公司,透過整倂等手段擴大規模與影響力,而外來的台積電、聯電在中國的分公司則將慢慢式微。基於半導體業無可替代的重要性,中國業將以「信創計畫」(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ITAI)突圍:先從國家級計畫著手,慢慢擴及國營企業、民營企業,目的是全面取代外資。中國中央政府甚至從CPU、OS與Database solutions都全面發展,並指定特定公司負責。中國以2028年為檢視成果的關鍵年,希望屆時能有70%的自給率。中國微影設備的突圍傳言華為體系的半導體製造廠將在2025年第3季導入EUV設備,而微影設備使用LPP(Laser produced Plasma)與LDP(Laser-induced Discharge Plasma)兩種技術。而ASML用的是LPP,現在中國宣稱可以用LDP解決光源問題,在民族主義的驅動下,任何正面訊息都被無限放大,我們必須從負面新聞中尋找正面的價值。此外,光源技術必須與多家供應商共同連結的系統化作業要很長的時間,我們認為最快也不會早於2028年。許多未經確認的假新聞到處流竄,甚至干擾企業做出正確的判斷。但也因為假新聞,才能顯得經過多重驗證的科技新聞帶來的價值。
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6):中國的總體戰略
過去半世紀,中國以經濟發展與民族主義做為推動國家往前發展的兩大動能。高成長的經濟活力不僅給中國社會帶來新的面貌,更是全球經濟的驅動引擎。從2009~2019年的10年間,全球的GDP總量從61兆美元增加到88兆美元,所增加的27兆美元,有3分之1來自中國成長的貢獻,我們可以說這個階段既是中國的黃金十年,也是國際社會有求於中國的時代。但之後的COVID疫情與美中貿易大戰的衝擊,快速的改變了中國的角色,中國能否在美國的壓力下繼續維持「太平洋可以容納中美兩國」的基調。失去了經濟動能,民族主義的大旗可以獨撐大局嗎,全世界都在看,而我們更應從產業面觀察這些政府驅動的新經濟政策,能否填補外商撤走之後的空窗。這幾年,有可能被美國政府點名的外商以行動透露了「Made in China for China」的事業布局,中國工廠專門滿足中國當地的需求,至於其他的產能在全球的布局則是「Beyond China」。面對美國引導的排華浪潮,中國正以「信創計畫」回應,透過該計畫確保中國需求的晶片在中國生產。這個計畫不僅將外資企業排除在外,也要確保中國可以生產任何中國需要的晶片,顯然這是個千億美元的超巨量級計畫,也是一場豪賭,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望塵莫及,也難以推出類似的產業發展計畫。「內需驅動」是中國產業發展的潛台詞,電動車產業必然會模仿智慧手機時代,以國內市場的商機培養出紅色供應鏈。儘管中國車市陷入混戰,車廠也出現滯銷,以及應付帳款帳齡過長的現象。像是比亞迪、小鵬、蔚來等知名電動車廠都有180天的帳齡,一些二線車廠甚至帳齡更長,遠高於日本豐田與歐洲的雙B、福斯汽車,但顯然中央與企業都在苦撐,至於能撐多久就不得而知了。高瓴投資的總裁張磊說中國是製造大國,而印度是服務巨擘(Powerhouse for service),如果讓印度真能善用AI,那麼未來印度的服務業會如何演化呢?張磊旗下的高瓴投資早已進入印度的服務業,並且鎖定幾家公司,希望能不在前沿的服務業中缺席。此外,印度的金融業正在脫胎換骨,更多人擁有銀行帳戶,而流進金融體系的資金也比以前豐厚,這在菲律賓、印尼有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印尼數位銀行總裁說他們有4萬個島嶼,當然也想利用衛星通信解決看不見的瓶頸。在網路世界裡,印尼會是下一個或是另一個印度嗎,大家都在期待。也唯有讓印尼、印度這些國家的科技應用往前推進,全世界的科技與經濟發展才會走向多元且穩定前進的正軌。
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5):製造業重回美國的變數與困境
媒體報導美國造船業的產出僅有中國的200分之1,因此中國軍艦以下餃子的速度擴張中,甚至船艦總量已經超過美軍了。現在川普(Donald Trump)說要重新掌握巴拿馬運河,並對中國製造的船艦課徵較高的通行費,這確實是中國造船業的七吋要害之一。面對喪失基礎環境的美國製造業,川普想用霹靂手段解決問題,但真正的瓶頸是美國人不想參與製造業的意識型態使然。我們總是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美國獨尊軟體,崇尚以遊戲規則通吃市場,也導致科技巨擘壟斷商機,但缺乏製造業來支撐底層社會的架構。我們看到了愈來愈不均衡的社會結構,而這一種歪風,甚至跟著美國主流文化流傳到全世界各地,貧富落差、世代不公、贏家全拿的失衡現象隨處可見。亞利桑那州是頂級技術的新賽場,重點不是技術,而是建構基礎環境所面對的諸多困難。亞利桑那州希望導入台灣的產業資源,他們在與台積電互動的實務經驗中應該有很多新的體會。市場盛傳台積電將被迫與博通(Broadcom)、NVIDIA、超微(AMD)合資管理英特爾(Intel)的晶圓廠。美國政府希望有美國資本為主的企業,代管軍工、航太等特殊用途的尖端製程公司。無論這家公司是台積電主導,還是只擁有少數股權,但我們相信這家公司只會對英特爾亞利桑那工廠的尖端製程有興趣,不會跨足英特爾在愛爾蘭、以色列那些只有成熟製程的工廠。台積電有可能採取授權4奈米等級的技術給格羅方德(GF)等美國公司,以換取更多的信賴。當陳立武被任命為英特爾的執行長時,我們發現美國半導體業的CEO不僅都是華人,黃仁勳、蘇姿丰、陳志寬、梁見後,以及博通的陳陽福都還是會講閩南語的華人。陳立武當年曾以華登創投執行長的身分,調解台積電與中芯國際的專利訴訟,並說服張忠謀將取得的中芯國際股權再投資中芯,以換取中國政府的信賴,可見陳立武在台灣、中國與美國都得到信任。陳立武擔任英特爾董事時力主應該重整晶圓製造部門,落實美國重建半導體產業的企圖心。另一種選擇是由美國主權基金主導一家新公司,並邀請台積電參與,交由台積電管理這家公司。美國能重回半導體製造業的主流嗎?日本政府主導下投資數百億美元的北海道Rapidus工廠,是試圖重回製造的壯舉,但時不我與,失去的還會再回來嗎?不容易,關鍵不是政府政策,而是社會累積的實力與民眾普遍的意識形態。
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4):科技巨擘正在改變遊戲規則
從2019~2024年,全球GDP總量大約增加了21兆美元,幾乎同一段時間,陸續有9家公司市值一度衝破1兆美元,包括AWS、微軟(Microsoft)、Meta、Google、Tesla等公司在內的科技巨擘,除了定義自己所長的事業領域之外,更在自研晶片上投入龐大的資源與人力。從過去的產業發展經驗來看,個人電腦、網際網路(Internet)都帶來結構性的改變,初期是建構產業基礎環境的公司投資、賺錢,找到目標的投資機構獲利豐厚,但通常獲利的也不是金融投資機構。第二階段是參與的企業賺錢,但進入這個階段Internet已經是產業、市場上的必備條件,任何投資只是投資的一環,無法帶來太大的效益。到第三階段時,產業進入應用驅動、多元分工的新時代,而這個模式將會複製到「人工智慧」的新時代。彭博智庫(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到2030年時,這幾家科技巨擘針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將會超過5,000億美元,但就像網際網路時代一樣,初期很多公司靠著基礎建設的投資獲得豐厚的利潤,最後只有思科存活,其餘多數已經成為雲煙。其次,當背後驅動的技術從Open AI擴張到DeepSeek時,我們可以理解各大公司都想擺脫NVIDIA自行研發晶片,這些公司所代表的新勢力會仰賴什麼樣的供應鏈呢?蘋果(Apple)執行長Tim Cook訪問北京時透露了對DeepSeek的正面訊息,也代表了蘋果對於邊緣運算的更高期待,自研晶片的業者都希望在跨領域的世界找到跨業商機。我們可以預期台積電仍會是尖端晶片的製造商,而伺服器的上下游產業並無改變的跡象,對台商而言只是客戶更加多元化,而更多的客戶加上多元化的產品,意味著製造商會有更高的議價空間。幾乎可以斷言,如果世界經濟不受地緣政治的影響走入蕭條,兩岸的情勢沒有太大的改變,台灣海峽仍然是公海,那麼台灣的電子廠商將會延續過去兩年的榮景,在微幅改善獲利的路徑上繼續往前邁進,並且拉大與南韓、東協等國家之間的產業實力落差。最後我們將進入軟硬整合、應用驅動的新世代,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的用途,每個使用者可以有AI代理人(AI Agent),市場就會成為魔幻仙境(Wonder land),事業模式的創新就會是致勝的關鍵。第一、第二階段,生產關鍵晶片與設備的台灣會是大贏家,一旦進入應用驅動的時代,成熟商品的價格、效率、出貨模式才會成為成功關鍵要素,台灣就會如同已經成熟的個人電腦產業一樣,按表操課,很難獲得超額的利潤。
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3):從歷史回顧產業隱含的韌性
1960~1980年代發展半導體的國家都是垂直整合,連上游的設備、材料都得共構,因此起步較晚的台韓專注在製程技術,在材料設備的實力都明顯不足。經過半世紀之後,從垂直分工到水平合作,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國際ICT產業供應鏈,其實已經進入矩陣交錯的時代,這不是傳統關注房地產業的企業家所能理解的,如果我們以過去的經驗認知新的世界,並據此擬定產業政策,那必然是國際社會的一大挑戰。軟體與意識形態可以短時間,甚至瞬間改變,但硬體製造卻是需要不斷的錘鍊才能接近完美。台灣從DIY的個人電腦開始起步,慢慢建立從系統到零件、半導體的製造能力,這是個經歷過半世紀的科技長征之旅。台灣的科技產業成長於全球數位科技產業的萌芽期,而當年的國家科技政策正好善用了大批出現的嬰兒潮、科技人才,這樣的條件也不是其他新興國家可以輕易取而代之的。台灣是國際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要把經歷過半世紀磨練的台灣拆解、重新分工,曠日廢時、充滿變數,也可能大幅提升成本。台灣就是依靠「時間」,以分布在全球的供應鏈、運籌體系所建立的韌性,才能維持繼續往前推進的能耐。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說,當初在亞利桑那州幫英特爾(Intel)蓋廠的人都離開了,在美國想蓋工廠,一切都得重來,帆宣、閎康、家登等台灣設備供應商,每一家都快速響應台積電的需求,才能迅速填補供應鏈上的空缺。蓋一座新廠大概需要2.5年,每一個製程都是創新,適時調整的能力也不可或缺,要在海外蓋廠的成本、變數當然是公司經營的成本,甚至是風險。台灣就不同了,台積電光是2025年就有11條生產線要動工,雖然台灣也有人才不足的問題,花點錢就能解決,那都不是難題,何況台灣幅員小,效率高,人民又刻苦耐勞,不在台灣做是自討苦吃。所以,台積電最怕的是出國比賽,而在台灣長期累積的實力,才是讓台積電「一步一回頭」的原因。但出國比賽也不一定都是難如登天,在數位科技的支持下,「Exactly Copy」成為台積電或台灣其他製造廠的致勝秘訣。一些外觀看來在竹科、南科很面熟的工廠,將會出現在德國、日本或美國其他地區。但前提是台灣母廠、母公司持盈保泰,繼續維持技術上的領先優勢。我認為台積電海外設廠,並未改變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由台積電獨走的競爭條件,只是企業必須承擔較高的成本與風險而已。
川普風暴與科技業的諸多挑戰(2):關稅帶領供應鏈進入反全球化軌道
上任之初,川普(Donald Trump)不斷強調以關稅政策為槓桿,要逼迫原廠將生產作業往美國集中,藉以帶動美國更多的就業機會。但美國社會早已習慣以無形價值取勝的經營戰略,就算有識之士發現製造業才是社會依存的根本時,「夏蟲何以語冰」,不僅社會大眾難以理解,傳統政府官員以成本、效率取勝,不容易理解數位科技產業共存、共創、共榮的道理。美國設計的晶片交給台積電、聯電、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生產,封測流程則在東協國家完成,沒有美日歐洲的半導體設備與材料,也很難完成整個生產流程。如果要向品牌原廠以晶圓生產量課稅,那麼佔有全球過半市場的美商將是最大的受害者,其次才是佔有19%的南韓三星與SK海力士(SK Hynix)。產業聲勢很大的台灣,其實在品牌市場上的市佔率僅有7%,反倒影響有限。除非美國能長臂管轄,以晶圓製造原廠的晶圓產量課稅,才會影響到晶圓代工廠的競爭力。我們說美國是「天」,一旦我們放棄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或者沒有美國政府撐腰,台灣海峽變成內海,每個人都明白這就是「變天」了。一旦西太平洋的防衛島鏈、科技島鏈「斷鏈」了,西方國家放在西太平洋上的「錨」不見了,可以預見這將是30年以上的世界新局,不僅ICT供應鏈中斷,路過台灣兩側的運籌體系將受到威脅,那麼這個局面出現的可能性有多高?NVIDIA、超微(AMD)的晶片當然重要,但在所有的進口資通訊產品中,放在資料中心裡的伺服器是接近市場與品牌商最重要的商品。2024年美國總共進口了619億美元的伺服器產品,中國也有118億美元。美國進口的伺服器主要來自墨西哥,貢獻比高達67%,其次才是台灣的26%,兩者合計所佔的比重已經高達93%。而產業裡的人每個人都明白,在墨西哥開伺服器製造工廠的也是台灣人。為了因應美國課徵墨西哥商品25%關稅的壓力,台灣人會很聰明的把墨西哥生產的伺服器運到免稅的中立國家,繞圈之後再回到美國市場。這些中轉的國家,可能是與美國友好的英國、愛爾蘭,也可能是最遙遠的新加坡。不止美國高度仰賴,中國進口的伺服器也有40%來自台灣,越南與馬來西亞也有21%與16%,您會認為這是東協當地業者,還是台商海外工廠生產的呢?少了台灣,全世界伺服器產業當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忍受資料中心當機,甚至伺服器品牌大廠與晶片原廠都會起來抗議。而在主權AI的大旗下,各國各自發展資料中心、自研晶片,受創的會是台商,還是各國的產業獨立自主性?台灣只是單純、無害的代工廠,主導競爭優勢的還是背後的原廠,以及共同建構生態系的材料設備廠。美國政府動見觀瞻,只要閃過美國的制裁方案就可以滿足市場的要求,美國可能對轉口國家比照墨西哥課稅嗎?一旦走到這一步,世界商貿秩序大亂,我們認為美國應該不會與全世界為敵。但沒有人敢低估這個可能性,一旦美中開戰,催毀台灣工廠的想法早已有人提過,替代方案就是在美國早早建立生產體系,台積電赴美設廠是讓美國在先進製程上沒有顧之憂,但現實上的供應鏈並不是傳統工業時代上下游單純的交易往來關係。如果摧毀台灣的工廠,那意味著全球供應鏈斷鏈,南韓的半導體產業也不可能偏安,那麼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與ASML這些高度仰賴亞洲供應鏈的設備原廠可以安然無恙嗎?如果我們知道這是全球相互依存的體系,牽一髮、動全身,且是打破傳統營運模式的改變,我們就必須知道台灣是火中取栗,也必須有更堅強的產業韌性。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