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智在玉山科技协会年会的演讲上,将有意参与电动车商机角逐的业者分成三大类,第一种是如丰田(Toyota)、奔驰(Mercedes-Benz)等传统车厂。第二类是Tesla、NIO这些造车新势力。第三类则是苹果(Apple)、Google、亚马逊(Amazon)这些网络巨擘,在软硬件整合与车联网上已经占有先机。
那麽台湾能造车吗?台湾又如何从这三种模式中脱颖而出,甚至发展出第四种产业发展模式。
宣明智指出,2008年Tesla打造出Roadster新车时,高度仰赖台湾的供应链。2010年裕隆也打造出第一辆电动车,现在最受瞩目的是富士康在10月中旬科技日推出的三款电动车,董事长刘扬伟信誓旦旦的说,富士康要造的是整车,2023年就会放量,裕隆也将是富士康汽车的第一个品牌客户。
除自小客车的电动车商机之外,全球一年1.5万辆的公车、1.5万辆的游览车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商机。由车王电子领军的华德电动巴士EACE 150已经上市,成运汽车的巴士在2021年进驻沙特阿拉伯设厂,而创奕动能的小巴士也出口泰国。
由此证明台湾不仅能造车,甚至可能在现有的三种模式中,善用台湾信息电子业的优势条件,发展出第四种不仅可以自制,也可以协助新兴国家共创、共建新时代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
从汐止到台中,200公里以内的车程,台湾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可以从上游、下游连线,大车、小车共享底盘的产业发展模式抢得先机。但汽车牵涉到交通安全,信息整合的公共议题,需要跨领域克服的障碍不一而足,透过本土的展会与实验场域培养厂商的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在相关法规正在验证中,在隧道、阴雨不良状态下的自驾方案,都要累积足够的验证数据。目前针对自驾法规,政府在淡海新市镇已经建立了大巴小车都可以在现实中测试的环境,对汽车制造业而言,自驾环境非常重要,可以先从大巴先做。
大巴自驾可能比较快,目前有7~8家巴士公司都在测试,透过练兵的环境,加速台商与跨国车厂之间的沟通。过去台湾的内销市场是进口品牌撑起来的,想要赚钱的厂商得靠出口。但未来可能重新翻转,先内销,同步布局出口,可能是加速台湾新时代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思维。
宣明智再三强调「天下大乱,情势大好」的有利时机,认为关键时刻多做就会多对,与其补助不如奖励政府采购,政府透过各种政策工具,加速产业发展的进程。也许是「瞎子摸象」,但大家一起摸,很快就会摸熟了,富士康的MIH平台提供一个标准化、模块化的蓝本。
发展一个产业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相对其他过去汽车产业的领先大国,以及有意参与角逐的新兴国家,台湾的优势明显,也已经靠着电子业起跑了很长一段时间。
被称为台湾汽车业艾科卡,也担任过行政院副院长的林信义语重心长的说,ADAS的Level 4进入到「定点」的运作已经被许可了,台湾要强化基础建设。当年的车辆研究测试中心是与杨世缄一起合力成立的,之后从新竹搬到彰化,这让出口零组件可以在台湾测试,现在可以做很多车辆的研究,也与很多车厂做好认证规格的合作。
面对电动车产业,电动车是高压、高电流的设备,相关验证设备要加速,政府的科技预算一年有1,200亿元,但还是通通有奖的格局,改变要一步到位,领先者优势很重要,例如2025年要有7,500座充电桩的计划,应提前在2年内完成。2年投10亿元,不是5年10亿元,别拖拖拉拉,资源配置要更有效率。
林信义呼吁,台湾新时代的电动车产业不要只做容易替代的零件,要走上模块,至少在Sub-system上建立快速统合的能力,串连台湾产业的优点,让各家企业各展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