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ST Microsite

电话亭的前世今生

林一平手绘之华生。林一平

资通讯技术演进,语音已IP化,线路交换的语音渐渐被取代,而和语音电话相关的配套措施也逐渐消失。最有名的是电话亭,但它并未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其演进相当有趣,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现象。

公用电话或付费电话在贝尔成立电话公司的第二年(1878年)时,就开始提供服务。1883年后在旅馆等场所的室内更设有豪华的付费电话亭。电话亭外有电话公司的服务员,负责在客人打完电话后收钱。为了对付打霸王电话,有些电话亭甚至有万全的收钱妙招,亦即在客人打电话时,锁住电话亭,没付钱之前不开锁,非要收到钱后才甘休放人。

最早的电话亭是贝尔的助手华生(Thomas Watson)的发明。据说他在进行电话实验时嫌街道太吵杂,将毛毯挂在家具四周,人趴在下面讲话,是为「电话亭」的原创想法。另一说法是,电话的实验雏型收讯不佳,因此他和贝尔必须大声互吼。他的房东受不了,要求他们别吵,只好以毛毯消音。华生于1883年设计第一个室内「商用」电话亭,以豪华木料制作,有通风孔、窗户、窗帘、桌子、笔,以及墨水。后续电话亭架设在室外,更是花样繁多。

1920年英国邮局在街头摆起K1 (Kiosk No.1) 电话亭,之后由建筑师史考特(Giles Scott)发明了K2红色电话亭,是伦敦街头红色电话亭的始祖。公用付费电话常遭破坏(因为有人想窃取内部的钱币),尤其是在听筒部分(大概没偷到钱,就敲坏听筒泄恨)。最有趣的是,电话亭在美国一些国家公园很神秘地被毁损,甚至被打扁。原来是在交配季节时,发情的北美麋对于其地盘很敏感,看到电话亭玻璃反映自己的身影,以为是情敌,会奋力一击。

上海电信博物馆以蜡像模型还原1980年代上海弄堂口的公用传呼电话亭。这类公用电话亭强调功能,主要为满足公众打电话的需求,分为「双彩亭」和「单铁亭」两大类,以敞开式和附壁式为主,不遮风不避雨,通话的私密性也得不到保障。

上海大部分是弄堂格局,不似北京的四合院,因此电话亭设在弄堂口,以利民众使用。电话亭内坐着传呼电话阿姨。只要阿姨一叫,表示有电话打来,人们就得放下任何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飞奔到弄堂口接电话。今日台湾,移动电话已几乎完全取代公用电话。2016年我造访上海,竟然在黄浦区的面筋弄,看到上海最后的传呼电话亭,由一位将近80岁的阿姨管理,真正叹为观止。

今日电话亭被转变再利用,呈现多样化的创意。有运营商将电话亭加装5G小型基站于信号较弱地区,也利用电话亭开设小型手机维修站。2012年伦敦橄榄球赛,电话亭变成美丽啦啦队员的更衣室,引起观众许多遐想。有的电话亭变成展出小众艺术作品的美术馆,法国艺术家更将电话亭改造成水族馆。有些社区将电话亭变成自由借阅的图书馆,有些成为医疗急救站,有些变成公共厕所。

公用电话完全消失?不会的。例如源于「防灾」需要,日本仍然相当依赖公用电话服务,每当大地震发生后,公用电话归为「救灾电话」,免费开放使用,使用量往往超过平时的10倍。

K2红色电话亭。林一平提供
上海的电话亭。林一平提供

现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资工系终身讲座教授暨华邦电子讲座,曾任科技部次长,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兴趣为物联网、移动计算及系统模拟,发展出一套物联网系统IoTtalk,广泛应用于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校园等领域/场域。兴趣多元,喜好艺术、绘画、写作,遨游于科技与人文间自得其乐,着有<闪文集>、<大桥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