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印度崛起:长期展望与当前发展

印度总理Narendra Modi野心勃勃地在两任总理任期中,推出刺激在地化产业发展的进口替代政策。

联合国于2023年4月宣布印度总人口于该月超过国内,正式成为全球第一大人口国,让世人更加重视印度的市场潜力。

2023年7月28日在时代杂志网站上,有篇公认是举世顶尖印度经济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印裔教授Arvind Panagariya的文章,标题是「How India's Economy Will Overtake the U.S.'s」,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即便未来被国内大陆超越,仍可维持全球第二,难道现在就要把印度经济超越美国提上企业国际布局的时程了吗?

Panagariya提到,在COVID-19(新冠肺炎)爆发前的15年间,印度实质GDP成长率保持在8%左右,美国不到2%。若印度能在未来20年间保持此一势头,并在其后维持5%的经济成长,而美国始终保持2%的成长率。

Panagariya认为这两个假设都是有可能的。那麽,印度到2073年将超过美国的经济规模。

与其看法相呼应的,高盛(Goldman Sachs)在2022年12月出具名为「The Path to 2075」的长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估2075年印度经济规模将超越美国。

高盛指出,2024~2029年实质全球经济成长率预估为2.8%,其后每十年的CAGR会逐步往下,从2030~2039的2.5%,降至2070~2079的1.7%,主因来自于劳动力成长力道的趋缓,尤其到2075年时,全球人口已处于近乎成长停滞的情况。

印度之所以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经济火车头角色,在于其身为全球最大国的人口规模及人口红利。

但高盛报告与Panagariya文章共同指出,驱动印度经济成长的关键是其劳动参与率及劳动生产力。劳动参与率需要更多的劳工,尤其是女性劳工。据统计,印度只有4分之1的15岁以上女性投入职场,而美国及国内的比例则都在5分之3以上;劳动生产力则需要更有技能的劳工。

我的问题是,扩大劳工供给、提升劳工能力,都是在劳动供给端的改善,但需求端呢?谁来雇用劳工?

2014年印度总理Narendra Modi于第一任总理提出的「Make In India」政策,目标是让制造业产值年增12~14%;2022年前新增1亿个工作机会;2025年制造业占GDP达到25%。

Modi第二任总理时,提出印度自给自足「Self Reliant India」政策,一方面强化在地生产,巩固产业中上游,达成供应链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增加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也推动14个生产连结奖励(PLI)计划,透过高额补贴促进关键产业的在地化发展。

若以2023年5月印度政府所公布的2022财年数据,印度目前制造业附加价值占GDP比重仅为14.7%(以当前价格计),离2025年占GDP 25%目标还有10个百分点差距,看来届时是不可能达标了。而印度出口在2020~2022年3个财年间占GDP比重逐年从18.7%提升至23.1%,看来是有所进展,但进口占GDP占比却也从21.0%提升至26%,以致于仍有约5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但不可忽视印度政府拉抬本地供应链的决心。以最新突发的PC进口管制措施来看,若以2021年海关6码HS Code检视,印度贸易逆差前十大产品中,NB名列第八,胜于排名第九的手机零组件。

印度激进做法背后有其本地化决策考量。从近日美光(Micron)宣布设立封测厂,及富士康6亿美元投资,乃至于印度制手机出口量持续提升,都可看到逐步升温的产业发展动能。

Panagariya在文章开头,引用已过世的全球经济史大师Angus Maddison的研究成果,说到:

「印度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到1820年为国内所超越,但在西方工业革命和欧洲殖民统治的双重效应下,1870 年后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强国,至1900 年后再为美国所超越。然而,在人们愈来愈多谈论亚洲崛起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现在是否准备好恢复到原来的常态?」

印度接下来的发展进程,50年后超越美国似乎过于遥远而无需列入企业决策评估,但过往众家经济预测机构多估算印度至2030年后才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IMF)2023年4月最新预测却显示,印度至2027~2028年便会超越德(第四)、日(第三),提早达成,那麽印度接下来的市场与产业发展就值得企业投以更多的关注了!

DIGITIMES副总经理。美国壬色列理工学院(RPI)电机硕士暨台湾大学国际企业所博士候选人,曾带领DIGITIMES研究中心,并担任多个政府及企业委托之研究顾问专案主持人,关怀多变局势下的台湾产业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