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ST Microsite

国内大陆发展半导体 有1个优势与2个问题

大陆半导体发展的方向大致正确,但如何在执行面落实这些目标,比较少看到能由产业经济面考虑的实际做法。中芯国际

2014年6月国内大陆发表国家整合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后,半导体产业升级到国家战略阶层。中美科技贸易战后,半导体更成为争议的核心之一以及制约的工具,受到重视的程度益见提升,投入的资源也持续增加,但要达成预期成果却是极大挑战,我认为有几个待克服的课题。

第一个是人才,大陆已清楚的意识到这问题,去年出炉的《国内整合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已经明白指出半导体产业存在明显人才缺口。要在2020年达到半导体产值的计划目标,从业人员得从2018的42万人增为72万人,人力缺口为30万人。

但是大陆一般认为的整合电路专业本科有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等。这几个系加起来占相关本科专业系所数量近九成。这些系一年毕业生共有20万人,看似龎大,每年毕业生却只有12%投入半导体产业,主要是半导体产业的薪资相对而言不算高,所以短期内比较难见在人力缺口收拢。

这些科系以大学分类的术语来説是一级分类(如物理系)和二级分类(如应用物理所、天文物理所)夹杂。本科生念二级分类科系的好处是毕业后马上能上岗,因为所学近乎实用;缺点是所学不是基础知识,未来缺乏长期发展性,特别是大陆半导体产业就业人口中有80%是本科生。

另外非直接强相关科系如物理、材料、化学、化工、机械等专长进入半导体产业较少,但是这些科系在半导体制造方面甚至可能用处更大,譬如物理之于微影,化学、化工之于蚀刻等。在未来先进制程硏发方面,也是这些较基础领域的擅场,特别是在对于新材料的开发及纳米尺度电、物性的操控研究。将人力资源来源扩充至这些「弱相关」领域,也可以很大幅的増加人力供给来源。这个人力资源观点的改变有助于短期人力资源缺乏的弥补,也有助于整个产业长期的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半导体产业战略规划中的产业经济考量。大陆采计划经济,对于制定计划本是优为之事。半导体发展的方向大致正确,譬如化合物半导体—欧盟半导体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也定在2014年的文件目标之中,但是如何在执行面落实这些目标,比较少看到能由产业经济面考虑的实际做法。

举例子来看,代工和DRAM技术都是目前大陆有大量资金投入的半导体次产业。DRAM先有福建晋华、合肥长鑫,最近有紫光内存;逻辑代工有中芯国际和华润。目前的焦点都放在对制造技术的突破,但是于布大局时对产业经济的考量似乎没有特别的着墨。前一阵子有大陆产业评论文章试图从台湾DRAM产业的兴衰抽取有用的经验,但是得到的结论却是台厂因为没有自主的硏发而式微。其实台湾的DRAM产业是败于个别厂商规模经济不足,营业利益不足以支持独立的下时代技术硏发。不信?看现在的代工业也显现类似的型态,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的GF和联电,市占率均在7~8%之间,在14nm之后,也相继宣布将制程暂停在现状,这是类似的产业经济必然结果。

政府的力量可以介入,打破产业居于后发状态时恶性循环的某些环节,但是政府并不适合长时间持续介入,否则将无法形成有效率的经济产业!

现为DIGITIMES顾问,198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大学,后转往科技产业发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总、普天茂德科技总经理、康帝科技总经理等职位。曾于 Taiwan Semicon 任谘询委员,主持黄光论坛。2001~2002 获选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监事、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