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循环系统:从制造业到用户体验」,笔者提到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永续发展目标(SDGs)第12项「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表示彼此需开始对话,并藉由资通讯科技(ICT)的辅助去了解用户体验;二、生产者的责任不应止于商品售出,制造业应转为制造服务业,按需求进行定制生产。
那麽对于电力公司来说,在循环思维下,该怎样重新定义或检视自身的业务内容呢?谈这问题之前,先简单让读者了解,我们现今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电力,是怎样从电厂到插头中,大致可分为五大区块: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用电。
-发电:利用不同发电型态机组产生电力,粗略分为消耗有限资源(油、煤、汽)产生电力及使用永续资源(太阳、风力)产生电力
-输电:将发电机组产生之电力,透过电网输送
-配电:不同区域电力配送调度
-售电:不同用电总类之电费计算
-用电:使用者用电相关事务
然而,根据美国研究调查有10~15%的电力是无形中被浪费的,但台湾目前的能源政策偏重在发(制造)电的过程,就像前一篇提到制造业的思维,只把商品(电)制造完,透过代理(输配受用)到使用者端,但使用者如何用电?或是为何要用电?却较少着墨,更难理解何谓用户体验。
从台电107年度的发电量统计来看,共制造2,332.8亿度电,由高到低的发电组成是燃煤38.8%、燃气38.6%、核能11.4%、再生4.9%、燃油2.8%、汽电2.0%、抽蓄1.4%,姑且先不论不同发电方式对环境的冲击如何,但这些方式都必须消耗资源再转换成能源,更何况目前的电没用完就等同浪费!这过程就好比,一间制造工厂很会制造产品,采取不同制程方式降低成本,制造一堆产品再设法卖掉,但却对使用者如何使用自家产品(用户体验)模模糊糊无法掌握。
如果10~15%的电力是无形中被浪费的,那为何我们还需要消耗资源制造,再把它浪费呢?根据台电107年度的发电成本为2.66元/度,以10%的电节省下来,一年共省620亿元的发电成本。如果转换思维,将这些费用不投入制造使用,而是投入在了解用户体验上呢?
根据笔者过往10年在业界协助上市柜的连锁企业做节能的实战经验,许多的电力的确是被浪费掉的,尤其以商业空间来说,员工下班离开后,总是发生空调未关的现象,而且是每一间企业都会发生的必然现象。
以曾经协助的这间连锁企业来说,全台约两百间据点,在没有云端能源管理系统(实时数据管理)之前,无法有效掌握分散全台各地的用电情况,下班后的空调未关次数最高达到619次/月,未关率11.2%/次,透过数据搭配差异化管理后,未关率下降到1.4%/月。而另一餐饮体系的空调未关率竟然高达35%/月,再再显示电力浪费的严重性。
读到这边,各位可能会好奇,随手关电不是基本常识吗?怎麽会有如此的现象呢?笔者常在外分享,节省能源不单纯是技术性问题,而是心理人性的问题。就连锁商业空间来说,企业做节能省下微薄荷包(台湾电费真的太便宜),但对员工对此则是无感,就电力结构中的角色们来说是冲突的。
曾经有另一间企业,自夸公司获得绿建筑标章,而且空调设备还是日本原装进口的多联变频,绝对节能省电。但云端能源管理系统上线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一起周五下班空调未关的事件。
因此,从破碎化的消费端到制造端,也该思考如何透过数据驱动满足用户体验,将资源做最佳使用。许多国家的能源产业已延伸出不同的服务运营商,例如,美国新创公司LO3 Energy就扮演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系统运营商(Distributed System Operator;DSO),其主要服务为开发基于区块链创新的数据服务,以便在区域上(微电网)彻底改变能源的生成、储存、购买、销售和使用方式。
微电网是连接消费者和消费者能源资产的生态系统,能源在本地区域生成、储存和交易,创造更高效,更有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而在LO3 Energy的数据平台上,DSO被授予对建筑物能源管理系统及消费者数据的使用权,并用于供需双方价格媒合、能源使用、负载平衡和需求响应。白话的说,当使用者在用电高需求时,所节省的用电,会得到更高的报酬,有了透明的信息,并可使用不同商业策略满足差异化的用户需求。
迈向循环经济,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的问题。改变对于能源产业的思维,在我们还有选择时!
CircuPlus共同创始人与CEO。毕业于通讯研究所,却没进入电子业做研发工程师,而是一脚踏入创业的奇幻旅程,双栖于绿能与云端物联网产业,拥有8年实战经历,协助上市柜企业节能减碳。2018年成立CircuPlus创业生态系社群,提倡用资通讯科技推动循环经济,迈向经济成长与环境生态双赢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