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製造服務業養成記:PC、手機、AI伺服器以及與半導體的深度結合

林育中
2025-07-08

PC的問世提供台灣製造服務進一步演化的機遇。

1974年微儀遙測系統公司(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MITS)發表Altair8800,之後還有初期的蘋果(Apple)電腦。但是IBM PC於1981年問世後才讓PC大量進入市場。

台灣在1984年才開始承接PC的製造服務,此時台灣卻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首先,第一家提供PC製造服務的宏碁已有自有產品「小教授」,雖然是比較適合於特定用途如訓練與教育等領域專用機種,但是已有自己設計的能力,可以同時承接原始設備製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EM)以及更進階的原始設計製造(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ODM)等2種服務。到了1988年,台灣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PC出口國;到了2000年初,全世界有80%的PC出於台灣。

這段經歷對台灣有2個重要意義。一個是對於台灣剛起步的半導體產業提供了初試啼聲的近端市場。晶片供應商包括威盛、矽統、揚智、鈺創、華邦、聯電、台積電等,這些晶片供應或製造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陸續的加入電腦零件供應商的行列。以中國的術語來說叫做國產替代,而且零件能自己供應的比例愈來愈高,可以製造的電子系統種類也愈來愈廣。

對於半導體產業,這是成長的沃土;對於電子製造服務業,這是加長供應鏈的戰略縱深。

90年代中期台灣幾家電子製造服務公司開始研發行動通訊,97年起開始2G GSM手機的OEM/ODM業務,業務模式一如之前PC的電子製造服務。

從智慧型手機世代起,電子製造服務產業將部份產能移至中國,持續擴大其製造產能。

2000年代中期,台灣開始伺服器的EM/ODM業務。到了2018年,所有主要電子製造服務公司已經能製造完整的伺服器以及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設備。

2022年末,台灣開始邁入人工智慧伺服器的製造服務領域。到2024年,台灣生產的人工智慧伺服器佔全世界93%。除了原先PC、智慧型手機已然的製造服務優勢持續奏效外,另外在半導體累積的經驗,包括尖端晶片製造以及先進封裝加持下的多重優勢價值鏈,這近乎囊括的市佔率似乎是理所當然。

這個電子製造服務的生態系似乎還有持續擴大的機會。在先進計算方面,人工智慧的下一步目前近乎可及的題目是量子計算。包括IBM和PsiQuantum等使用不同類別量子位元的公司相繼宣布通用容錯(universal fault tolerant)、可以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量子計算機將於2029年進入商業量產階段。

台灣對於量子計算的研發相較於國際領先群本來就啟動時間較晚,而且投入的資源相對不足。IBM不久之前才宣布未來5年內在美國要投資1,500億美元於量子計算的發展;如果包括製造在內,5年內總計3,000億美元。與此相較,台灣對於量子計算技術的投入太遲又太少。

但是如果不是想賺取「先進研發利得」(advanced research gain)的話,台灣仍然可以用電子製造服務來參與新興領域,分取紅利。

目前NVIDIA先進計算架構已經將量子計算整合入既存的人工智慧伺服器架構,規劃CUDA-Q。台灣的電子製造服業在近年來已經開始啟動量子計算的研發,雖然能量不足以挑戰世界已先行多年的發展領先群,但是藉目前已開展的人工智慧伺服器的巨大翻展動量,以後發的研發來瞭解新科技,加入下一階段的發展,這個策略還是有機會延續台灣電子製造業的優勢。

現為DIGITIMES顧問,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常務監事。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年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