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製造服務業養成記:從黑白電視組裝開始

林育中
2025-07-07

最近關於台灣半導體發展史的影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A chip odyssey)中提及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授權、移轉半導體技術給台灣,啟動台灣半世紀的半導體旅程。

其實RCA對台灣的科技發展有另外更早、影響可能更深遠的貢獻。1966年RCA在台灣設立黑白電視組裝(assembly)的生產線。

黑白電視在30年代已有樣品、40年代已經商業化量產。1954年RCA也開始商業化量產彩色電視,並且70年代以後在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地區彩色電視變成主流。但是黑白電視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仍然是主要的消費性電子產品。RCA將黑白電視的組裝工作遷移至台灣是最佳化低毛利事業部門,一個典型的美國公司的標準操作。

黑白電視遷台組裝這件事有幾個重要意義。第一個是移轉台灣現代化生產線以及公司的管理,這個效果毋庸贅述。

第二個是技術移轉。當時黑白電視已經算不得尖端科技,因為彩色電視的普及在即。如果組裝可以成功地在地運行,將零組件的製造也一起遷移是個明智的選擇。這些技術包括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te Tube;CRT)、類比線路(analog circuit)設計、焊接(soldering)、表面粘著技術(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等。這此技術很多是後來電子設備製造的共同基礎。

第三個是產生規模經濟。RCA於60年代後期於台灣開始組裝黑白電視,台灣本地的公司如大同、聲寶、歌林等也開始代工組裝或製造自有品牌的業務,後續還有更多的台灣公司以及歐美公司投入相同的領域。在高峰時期,台灣出口的黑白電視佔全世界市場的60~70%。之後的彩色電視業務,雖然各國將之視為較先進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而有較高的自製意願,但鑑於已趨成熟的台灣組裝能力,台灣的彩色電視出口仍然佔全世界市場的30%左右。

由於有了規模,與其系統相關的生態就有開始衍生的機會,譬如日本公司投資的零組件,台灣本地生產的被動元件電阻、電容等。有一個很顯著的例子:鴻海成立於1973年,最先期的產品就是黑白電視的旋鈕(knob)以及塑膠零組件,這就是黑白電視組裝業務帶來的台灣電子產業生態系發展機遇。

鴻海不是孤例,近兩年很多電子業相關公司都在慶祝50週年慶,遙想當年電子業生態系統是如何像地衣般全面鋪展開來的。

RCA黑白電視組裝廠設在1966年剛設立的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Export Process Zone;EPZ),之後有如增你智(Zenith)與摩托羅拉(Motorola)等公司的加入。加工出口區的設立當初是為解決台灣貿易逆差問題的手段之一。

1966年台灣的貿易逆差為約8,400萬美元,這個數目看起來似乎不大,但是在當年佔台灣32億美元GDP的2.6%。現在美國對全世界加徵10%的關稅,其主要目的也不過是要解決其佔GDP 3%的貿易逆差問題。

加工出口區的設立對於電子製造服務業(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EMS)的開展有決定性的影響。除了在關務、稅收政策等方面形成肥沃的生態土壤,在全球運籌(logistics)方面提供必要支援,使得規模經濟得以持續擴張。

這是台灣電子製造服務業發展的起點。

現為DIGITIMES顧問,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常務監事。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年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