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疗养院 打造以人为本的系统与服务
前言:
八里疗养院属于专科医院,型态与综合医院不同,门诊量较少、住院量较多。因为只有1个科,没有血库,卫材也较简单,故信息系统型态近似内科系统。由于住院病友的流动性低,所以系统复杂度也较综合医院低,系统所需成本自然也低。最早期的信息系统于1989年即上线运作,2000年由卫生署升格后,将原先使用不同系统的八里疗养院、桃园疗养院、中部草屯疗养院、南部嘉南疗养院及东部玉里疗养院等几家以专科为主的医院,统一开发与更新信息系统,让维护成本降低,培训信息人才的效率提高。
本文:
当时系统上线的主要召集人是目前八里疗养院的院长郑若瑟,召集4家型态相近的医院共同讨论系统更换事宜。疗养院的业务分成急性和一般门诊,此部分与综合医院类似。不过在慢性病的治疗方面就大不相同,疗养院因病人住院时间很长,可能长达3~5年,综合医院则没有长期住院的病患。
另外,疗养院的社区管理与综合医院亦不相同。综合医院强调的是综合医疗群之间的合作,而疗养院强调的是个案追踪管理,这对疗养院型态医院是很重要的概念。因为精神疾病是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般,非常在乎长期的照护管理,而非短暂的急性医疗。参考上述的相同与相异处,系统设计便以综合医院版本为雏形,进行定制化修改,产生现在运作的系统。
系统概念以病人为中心
长久以来使用的医疗信息系统(HIS)仍是工程与功能导向。医师及护理人员要找病人就诊病历数据时,必须依系统功能1个1个找。事实上,这是很不友善的使用界面,取得完整的病历数据往往耗时伤神。目前八里疗养院就对此进行「医师界面」专案。这与电子病历不同,电子病历属于后端系统,涵盖所有归档为历史数据的病历;而医师界面则属于前端界面,目的是让病历的呈现和纸本病历相同,病人所有的就诊数据,都可以病人为中心,往前或往后于数据库中追溯数据,头尾1次找齐。
对署立医院而言,跨区就医以及在各跨区点取得病历数据,实有其必要。虽然这样的病人比例不高,但一些慢性病或需长期治疗如洗肾的病患,到外县市旅游时,若在距离最近的署立医院有其病历信息,对病人而言,将是更贴近所需的做法。以精神疾病来看,也希望是从病人角度出发,做长期照护及延伸服务。
故此次医师界面专案,也将该需求纳入,在不更动系统架构的情况下,让病患医疗得以延续,在系统内做到连续性纪录的健康管理,进而做到长期个案追踪。此专案预计于民国100年9月上线。
整合科别 建立内控机制
配合健保局推行的整合式医疗,也是八里疗养院的工作重点。此需求源于许多年长的病患,由于挂号科别与医师不同,1星期可能要跑上4趟医院。若是整合医疗,就能集中在同1天看完诊。如此一来,信息系统要配合进行整合,科别之间用药也要特别注意。像是安眠药,不是只有精神科医师在开,可能糖尿病、高血压等病人也会拿,此情况在年长者身上更显严重,若未整合,可能会在不知情的状况下,1天服用4颗安眠药。
又如心脏科用的毛地黄,此药有其安全系数,病患服用后血浓度不能超过某个值,否则将导致心脏麻痹死亡。精神科用药也须受到控制,否则会有癫痫、昏迷或步态不稳的情况发生,这都需要血浓度的侦测。通常医师会看验血单来决定是否调整药物,但完全依靠人力,百密总有一疏,除了药品间的重复,当发生药物冲突或超出检测值时,系统也须能预先设定并发出警告。
信息是为人服务,如何让它发挥最大功能,建立安全把关机制,由内部控管进而协助临床决策,让系统为「人」服务。医疗系统更应朝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支持决策,透过信息系统为病人把关,目前此案仍于草拟阶段。跨院信息系统整合,不单是信息系统整合,像是健保局如何释放数据给各医院、病人隐私权被侵犯等问题,都还需要法规的修改来配合。
疗养院为医疗云先锋
在云端技术的浪潮中,疗养院也朝向云端发展。署立医院可采取的云端架构方式分为2种。业务繁忙的大型医院,由于其信息交换非常密集,可于院内自行架设私有云;信息交换密集度较低的疗养院,则可以院外的公有云开始建置,降低营运成本。在做好异地备援等信息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医管会信息主管也赞成从疗养院开始建置云端,因为疗养院风险最低,其他有急诊、血库、ICU加护病房的综合医院,紧急情况发生的风险较高。
由于疗养院很多业务是在社区内进行,前述提及的个案管理、居家照护与病患追踪,若是在公有云架构下就很方便,像是PDA等智能移动设备就可使用。与医师界面系统结合,护理人员花费很多时间做的生理信息纪录和量测也将简化,可利用平板电脑等装置作业,就如同写纸本病历般,非常人性化。
卫生署现在针对精神病患设有「社区照护系统」,透过网页,专业人员可追踪社区病人。在云端建置完成后,住院数据、门诊数据跟社区数据可整合在一起。精神病患最在乎的就是连续性追踪,他们一生病,可能往后的10年、20年都需要治疗与辅导,包括疗程结束后的就业都要协助。在相关信息整合后,医疗人员可追踪到病患回家之后的状况,了解病患是否按时回诊或按时吃药。公有云建置计划预计于2011年开始进行,与社区间的结合将更深入紧密。
另1项评估中的专案为虚拟社群的发展。精神病患者往往非常怕生,对人群相当焦虑畏惧,许多病患常常都是宅男宅女,因此不需直接面对人群而能与人互动,对他们而言较为自在。于是八里疗养院希望能发展虚拟社群,让病友可以互助扶持,工作人员在其中也可以陪伴,在信息整合并取得病友的同意下,了解其社交状态。社工人员不需要知道他们跟哪些人交朋友,但可以了解他们在社群中参与的程度、次数频率等,对于治疗的助益很大。尤其在台湾医疗复健设施不甚普及,身处大都市的病患治疗较为容易,透过这样的社群平台,可让治疗无远弗届,触及偏远地区的病患。
藉由IT提升专业与卫教
除了网络和云端,IT工具还可怎样协助慢性精神病患照护?对院内专业人员,八里疗养院内部建立了知识网站和知识数据库,将教材、量表、方法学、研讨数据等,去除个人隐私信息后,成为员工可随时查阅的参考个案。另一方面,IT工具也可辅助病人的卫教,像是触控式的药物查询系统,让病人更了解用药。下阶段要进行的是药品条码化在病人卫教方面的应用,过去病人查询药物,必须手动输入药名等信息,条码化后,只要扫瞄药袋上的药品条码即可获知所需的卫教信息。未来希望不仅是药物的卫教,连病人疾病的卫教都可纳入,并针对病人个别需求去做。
精神疾病和感冒一样,复原后当面临压力或低潮时,仍有可能复发。精神病属脑部疾病,是脑神经的萎缩,萎缩后某些地方会异常亢奋,以致于会有幻听和幻觉。控制好之后,萎缩的细胞仍旧萎缩,因此人际社交能力、注意力、持续力都会变差。这些都要经由重新训练,恢复到标准,才能正常工作。因此疗养的另1项重点是复健与辅导就业。
而信息系统也希望能运用在职业训练,像是韩国就已进行这样的研究,训练病人「微笑识别」。很多病人会误会怀疑别人,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别人的笑是友善还是有敌意,利用软件让病友练习,降低怀疑性、辅导病友就业。八里疗养院未来将与韩国做医疗复健的信息合作,信息科技可运用的面向非常广,发展空间和潜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