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霸權和傳統霸權

朱宜振
2019-01-02
對比過去靠著天然資源就能撐出某區域一片天的傳統霸權,在所謂Data is new Oil的年代,資料霸權對於全人類生活的獨佔程度更需警惕。MIT Libraries
對比過去靠著天然資源就能撐出某區域一片天的傳統霸權,在所謂Data is new Oil的年代,資料霸權對於全人類生活的獨佔程度更需警惕。MIT Libraries

2018年的Facebook肯定是多事之秋,從年初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到最近被紐約時報(NYT)所揭露的針對其夥伴的資料共享方案,都不斷的被檢視其在利用使用者資料上可能的不當之處。

Facebook當然會跟大眾解釋這些動作的正當性,例如與Netflix或Sportify的合作是為了提昇使用者體驗,讓使用者可以不離開Netflix而看到其他好友所喜歡的影片等。早期Facebook對其他網站和服務相對封閉,所以Facebook被要求和鼓勵開放,讓更多服務業者可以利用Facebook所提供的資料來提供對使用者的更好服務。Facebook似乎做的事情其實一直很一致,但為何昨是今非呢?

這我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1. 數量級(Scale)

Facebook的使用者數量現在約略是22億人,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本來不是問題的,放到這個量級都會變成需要正視的挑戰,技術上的就甭提了,光想想這一類關於資料濫用的狀況,在任何區域若有超過當地區域1/3以上的人的資料外洩,都是個嚴重的狀況,例如銀行或者醫療資料,而到了Facebook就是數億人等級,並且是橫跨多時區多國家的使用者。

單一區域內的資料外洩,政府就得出來處理面對,那麼Facebook是誰來協助監管?可以再想,每個國家的人民對於政府可能都不喜歡,畢竟政府掌握了你的個資,及衍生的各種資料。但是!你再怎麼不喜歡政府,全世界的政府終究是有相對應的監理監管方式,Facebook呢?甚至還有另外一個好兄弟Google呢?

2. 歷史

這樣的狀況在歷史上並非首例,一直都有著類似的霸權因早期誤打誤撞或先知灼見地做了某些事情,讓自己的事業體成了某個時代、某個區域的霸權,這在每個國家都有,例如美國的洛克菲勒或中東的石油國家們。

傳統的霸權通常都因掌握了早期的某項天然資源,因而崛起形成了區域霸權。對比過去的天然資源,可能在未來成為關鍵的資源則正是資料!掌握資料恐怕會比過去掌握了石油還驚人,因為石油畢竟有地域性,但是資料呢?無時無刻都正在全球各處產生中!

因此就能明白為何Facebook以及Google會開始陸續落難的理由,也可以此解釋為何歐盟要有GDPR的規範和論述來從基本面界定資料和個資的使用方式。

若過去靠著天然資源就能撐出某區域一片天的傳統霸權,那麼在所謂Data is new Oil的年代,面對Google與Facebook這樣儼然大到不能撼的資料霸權,許多人才剛開始意識到資料就是石油,另外一群人雖知資料是石油但卻無法有個如「煉油」般有用的「煉資料」方法,那麼在你面對資料霸權根本無能為力之下,難道只能接受或者寄託在”Do no evil”和「想把世界都連接在一起」的願景和使命嗎?(筆者我是相信這樣的願景和使命的)

我認為歐盟提出GDPR,嚴格規範個資的收集、儲存、保護與揭露,且讓歐盟公民享有資料刪除、更改、轉移的權利,是一個從基本面改變的方式,因為若不從基本面的遊戲規則或者規範下手,那麼往往就會發現下一個取代的也不過就是想成為那個獨佔霸權的霸權,這論述就跟許多區塊鏈業者開宗明義的倡導去中心化的同時,真正想做的是成為那唯一的中心一樣。

GDPR的方法我用個白話案例解釋:

如果過去我們對於吃飯這件事情,在過去就是只有「吃粗飽」和「吃精緻」這兩種方式,世界難道只有這兩種選擇嗎?很明顯不是!

歐盟的GDPR像是提出了第三種選擇,就是可以用「有機」的方式來吃飯。「有機」這個選擇不見得會幹掉「吃粗飽」或者「吃精緻」這兩種主流選擇,但卻會讓整個世界多了一個相對可能健康且也會成為顯著主流的方式。

我猜,「吃健康」應該是多數讀者您會做出的選擇!至於在資料上誰是吃粗飽或者吃精緻的角色就留給您去思考囉。

SSX南星創速器及物聯網區塊鏈新創BiiLabs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第一代網路人,所創辦的夢之大地BBS曾為台灣前十大BBS站多年(至今依然運作中),人生從網際網路到電子業的工業電腦,及特殊電信鐵道應用產業到物聯網,長期深入探討Deep Tech的應用及價值。2017年與夥伴投入成立BiiLabs利用分散式帳本應用解決萬物聯網的挑戰,提供符合新一代隱私保護的解決方案。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