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實說從接觸區塊鏈開始,駭客任務(Matrix)這部1997年的老電影就一直在我心中繚繞(曾幾何時1997年的電影已經是老電影了),每次當有人倡議著去中心化的未來,描繪著一個不需要政府和企業的世界的美好!但我卻一直覺得在這去中心化的烏托邦背後有著不協調感。
到底是哪呢?後來發現了,因為倡議者本身可能就有著自己的意圖目的和服務想推廣,那不就是去中心化的悖論嗎?倡議者本身就是個中心,接著陸續有人修正了論述成為多中心化和去中間化。然而,去中心化世界的理想是可以說說然後就成形嗎?
相較於不斷的倡議去中心化,筆者更希望務實的來探討這樣的世界可以怎樣來「逼近&趨近」,可能帶來的實際樣貌和衝擊為何?於是我們該來說說駭客任務這部科幻史上的經典了。
電影的背景描述著現實的世界,看起來都和你我所熟悉的世界無異,但真實的狀況卻是人類活在由Matrix所運作和營造出來的數位世界。
人類在這樣的世界中,肉體已經不那麼重要,甚至成了整個Matrix賴以為生的電池,而Matrix則負責建立數位的雙生世界讓人類生活其中,從出生到長大甚至戀愛,以及進行每天無時無刻發生的各種交易,除了Matrix以外等於就是個不以人為中心的去中心化世界。
這不正是所謂去中心化的一個未來理想樣貌嗎?
當前世界最接近這樣世界觀的,還有一部近期的電影,由Steven Spielberg所導演的一級玩家(Ready Play One)。除了沒有Matrix在運營,但有個企業想方設法想要拿下整個Oasis以外,基本上也訴說著人類的主要活動(經濟行為)都發生在數位世界中。
若我們來仔細思考,不管是駭客任務或者一級玩家的世界都極有可能發生,你可以試著把電影當成是一種UI/UX的使用者介面和體驗,區塊鏈、物聯網、工業4.0、AI以及數位身分等等就是讓這樣的數位世界啟動的基礎建設,而資料經濟可能就是貫穿這些電影讓其真實發生的主軸。
在駭客任務和一級玩家的數位世界中,你若一樣要有房子和各種設備,那麼就得有數位資產的基礎建設來讓你真實世界的這些裝置在數位世界裡歸戶在你身上,這是區塊鏈和數位身分所達到的基礎建設。其中,不只人而是萬物都必須要有身分(ID)才能達到,這得靠萬物聯網後的基礎建設才能達到。
你要與人做生意交易,付錢的方式可以用數位世界中的貨幣來達成,而這貨幣應該也得是歸戶在你身上的數位資產,而非是記錄在某中心化服務中的數據,並且這些貨幣也可如同真實世界任意由個人意志來做轉移和交換(我錢包的錢直接經由我的意志來放到你的錢包),這就是可用加密貨幣來達成的基礎。
資料經濟就是這些數位世界上所產生的一切,都會有著不同類型的原始資料和透過各類型交易的交易資料,包含金錢交易以及物對物對人之間產生的資料交易,基本上只要有交易(價值的交換)也就必然形成了資料經濟(這可能是真正的大未來)。
上述兩個情境幾乎就是數位世界日常生活的大多數了(請不要問我更多的娛樂行為),為了達到這樣的使用者體驗,你可以選擇透過中心化服務來達成,或者透過一個不那麼中心化但還是有人來監督管理(我就不說是控制了)的服務來達成,畢竟從不同的角度都可有著合理的詮釋,未來還有更多的可塑性。
我們唯一明確可以知道的是,不管是美好的體驗或者是有點恐怖的未來,在基礎建設層不是簡單的使用者體驗就可以了,就像現在很多人直接用一句「區塊鏈解決了xxx的問題」一般。問題確實有機會透過區塊鏈的部分特性來解決,但解決問題的本身不見得需要區塊鏈,端看區塊鏈能否解決的更好,或者因問題整體的規模不同了而必須用新方法解決,這新方法可能會是區塊鏈。
美好體驗背後的基礎建設需要深度科技的投資,未來世界的推動和到來如果是個必然,那麼能否在正確的道路上投入研究和創新,並且活著到看到這世界的到來,大概是所有創新者的共同願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