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半导体人才短缺 台、中、韩都怎麽解?

台湾半导体企业第一个要先检讨的是高端人力的运用方式。NVIDIA

2020年两岸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都碰到了瓶颈,解决方式都指向人力资源政策。国内大陆在广设微电子示范学院之后,将微电子改为一级学科;而台湾则筹设半导体学院。先说我的看法,这2种手段恐怕都很难解决目前所遭遇的困难。

先说国内。国内的学制分3级:学科门、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科门有十三个,譬如理学、工学等。学科门下再分一级学科,也就是国内本科的专业,像物理、数学等,二级学则为一级学科的再细分。用台湾的学院、系、所的分级可以约略类推了解。微电子由二级学科改为一级学科在国内是有争议的,这违背了大学教育的一般信念,让大学变成职业学校了。但是为了解决半导体产业人才缺口的燃眉之急,终于拍板定案。无奈这个改变恐怕无法解决半导体产业人力短缺的问题,于产业的长期发展也不一定有利。

早在微电子变成一级学科之前,国内已有超过20个以上的微电子相关科系,每年毕业20万人。国内估计的产业人才缺口30万不是2年就补上了吗?不是的,每年的微电子科系毕业生只有12%就职半导体产业,而且已就职人员还有流失。基本的问题在于半导体产业的薪酬相对于金融、房产、网络等不算高,这是由于国内半导体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获利不足以支撑员工高薪所造成的结果,虽然这个现象在2019年有所改善,但是情势仍然严峻,要打破这恶性循环要另有手段。

本科是微电子的进入产业界可以马上上手,这是一般企业所喜爱的人力资源类型,但是对于产业长期发展则不见得有利。目前半导体的发展方向已从单一的制程微缩转向多元,譬如新材料开发等。很难想像一个在大学的专业学的是产业过去的特化知识、缺乏深厚的基础科学训练的人在未来发展方向分散、技术快速变动的产业环境下如何终身贡献。一般的认知是学习基础科学的人再特化专业技能比较容易,反方向则较难,这也是为什麽大学教育是一级学科、研究所教育是二级学科的道理。

台湾的半导体学院反应的则是另一个问题。一方面企业嫌台湾的硕、博生受了许多对工作无用的「学术训练」,对实务不熟,但是更严重的是未来的高端人力供应与预计的需求有严重落差。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台湾的半导体世界市场占比与人口基底是不成比例的高,这个问题很早就发生了。过去与半导体最相关的电机硕、博班,除了顶尖的1、2个机构,招生早就招不满,换个招牌并不能碰触到问题的根底。

再检视一下台、韩的半导体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组成,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员工是「超级豪华版」。韩国在未来10年要扩充其系统半导体及代工业务的版图,计划培育17,000个人才,其组成为4,700个硕博士、3,400个签约学士、8,700个学士、硕士的在职训练。台湾的半导体产业硕、博人数的百分比是要比韩国的高得多,多年前就近8成,显示台、韩两地对人力资源应用的效率有显着的差距。所以台湾半导体企业第一个要先检讨的是高端人力的运用方式,这是节流。

台湾内部的人力资源已近乎开无可开,所以只能外求。以台湾半导体产业在世界的市场占比以及竞争力,向世界招揽人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解决方式。

最后是经济安全的问题。台湾有半导体产业固然值得珍惜,但是不能孤掷一注依赖于单一产业。半导体学院如果真的如计划的每年产出4,000个硕、博士,这意味着什麽?假设一个研究所每年毕业30个人来计,这代表有130个研究所将被消灭。其他的产业将来怎麽办?

现为DIGITIMES顾问,198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大学,后转往科技产业发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总、普天茂德科技总经理、康帝科技总经理等职位。曾于 Taiwan Semicon 任谘询委员,主持黄光论坛。2001~2002 获选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监事、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