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經濟與分散式帳本的大想像

朱宜振
2019-10-25
網路大廠例如Google、Facebook正扮演了數位經濟下資料交換流通的角色,於是才產生了對於這些大廠不信任,以及大廠們與政府端利益衝突的挑戰。微軟
網路大廠例如Google、Facebook正扮演了數位經濟下資料交換流通的角色,於是才產生了對於這些大廠不信任,以及大廠們與政府端利益衝突的挑戰。微軟

若開始談到資料經濟(Data Economy),大多數人會開始連結到Open Data,或者覺得這就是跟AI有關的議題,這都是正確的,那為何會需要連結到分散式帳本呢?

記得每次我們在台灣只要談到資料的應用,就會提到的健保資料庫嗎?每每在不同的政府內外部會議中,提到了台灣在全世界AI領域的可能性時,這大概都是個基本會被提到的題目。

聰明點的起手式都會先加個「如果先不考慮隱私問題」這句話,而這就是陷阱!

或許你在做研究時都可以先不用考慮隱私,但是問的人幾乎都是為了商業化使用,不考慮隱私不就是處處踩地雷?

換個場景到了非醫療,也常看到有人提到可以把交通行車資料或者未來的自駕車資料做交換,來建立美好交通的大未來。這是很合理的想像,不過一樣面對到商轉後的隱私問題。這樣說好了,你的車開在馬路上,沒經過你的同意,為何沒事別的車或者別的單位來要資料你就預設提供?

5G一樣遇到這樣的挑戰,當大家在描繪馬上要到來的5G美好時,是否想過在數位上目前諸多描繪的情境,等於是你家門戶大開隨時可以有人來來往往交換東交換西?為何5G時代到了,你家的門等於隨時是打開的呢?

凡此種種對於資料的隱私都不談,數位經濟如何崛起?還是得等到業者們做大了,然後四處被興訟時才是討論隱私解決方案的時候?

大多數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業者,會透過請律師顧問們設計授權宣告來解決,但不代表這就是徹底的解決方案,更像是一個暫時解,並且去掉了資料流通後在不同應用上的可能性。

在數位經濟下,我們會希望也需要資料有流動性(data liquidity),當資料能夠像貨幣一樣具備流通性時,無需個別探討其應用,應用自己會跑出來,並且是在隱私解決的狀況下!但資料流通性需要建立在最基本的數位身分及其去中心化的識別(Decentralized Identifier)上面,最基本得先做到資料歸戶開始,從而才有機會透過去中心化識別的追溯性,建立資料流通及授權方式。

實作上面,個人資料中心化的世界,可能就會由政府來操作,不過現今的世界沒有政府做到這麼多,或者無法解決資料穿透到世界各地的問題,但你會發現有幾個網路大廠例如Google、Facebook正扮演了這資料交換流通的角色,於是才產生了對於這些網路大廠不信任,以及大廠們與政府端利益衝突的挑戰。

另一種實作是現在幾個如W3C、DIF (Decentralized Identity Foundation)等組織,正透過分散式帳本所建立的標準,期待透過還權於民的基礎後,重新建立對於資料經濟以人為本的運作機制,目前筆者服務的BiiLabs參與在W3C中,與其他夥伴刻正積極透過國際協作來試著解決這未來世界的基礎問題!

SSX南星創速器及物聯網區塊鏈新創BiiLabs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第一代網路人,所創辦的夢之大地BBS曾為台灣前十大BBS站多年(至今依然運作中),人生從網際網路到電子業的工業電腦,及特殊電信鐵道應用產業到物聯網,長期深入探討Deep Tech的應用及價值。2017年與夥伴投入成立BiiLabs利用分散式帳本應用解決萬物聯網的挑戰,提供符合新一代隱私保護的解決方案。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