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過《應用密碼學》(Applied Cryptography)這本聖經的資安教父Bruce Schneier在Wired發表了一篇「There’s No Good Reason to Trust Blockchain Technology」的文章最近非常火熱,內容指出區塊鏈號稱可用技術取代信任(trust),但實際上區塊鏈所做的驗證(verification)不等於信任,挑戰了一直被宣傳過度的區塊鏈,質疑其真正價值。
BiiLabs這兩年積極與不同企業及政府端合作不同的區塊鏈應用,筆者從實務上的經驗來探討對此篇文章的看法。
「信任」 這個字可能是最難卻也是最有價值的一件事情,例如銀行的信用貸款就是一種把對你的信任,透過可衡量的方式來給予貸款讓你運用,若說信任的建立是每個人最有價值也最重要的事情也不為過。
但談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開始有趣了。若我從頭到尾沒準備跟你有往來,何必談信任?信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與你「意圖產生交易行為」,因此產生了「需要建立信任」的問題,這時意圖交易的雙方就必須尋找適當的工具或方法來建立彼此的信任,並也必須維護這信任。
現今世界的許多場景都是在滿足上述的情境,從商業上的交易到企業或政府內部流程(也是一種交易行為)都是。為了確認交易過程和結果都是可被信任,因此又得透過更多的查證和稽核來確認我們的流程是可靠可信,結果也足夠被信賴。
這時區塊鏈的價值不是在其可以建立信任,而是改善和優化了上述每天在全世界無時無刻無地都在發生的既有現象。
信任本就得花時間累積,僅是說說的信任在你區塊鏈資產瞬間消失大概就崩解了,這不代表區塊鏈沒價值,而是必須透過務實的不斷實證和累積,來進化現在的流程,從而讓人們因為習慣而發現原來早已身在區塊鏈中。
至少在筆者看到的實務應用中,對於想用區塊鏈建構服務或產品的業者選用區塊鏈除部分人是因為很「潮」以外,幾乎都是因區塊鏈的特性能夠解決其原本服務中的部分問題,例如降低了某部分的成本抑或在某個環節增加了效率,唯有如此,區塊鏈在企業應用上才會開始有導入做為實務應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