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医疗新创国际化 链结海外医材厂、强化与ICT产业合作 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台湾医疗新创国际化 链结海外医材厂、强化与ICT产业合作

  • 杜育绮台北

(左) 聿信医疗创始人暨CEO许富舜、(右) 比翼生医执行合夥人陈彦谕。TTA
(左) 聿信医疗创始人暨CEO许富舜、(右) 比翼生医执行合夥人陈彦谕。TTA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医疗健康领域新创投资金额持续攀升。根据 SVB Healthcare Investments and Exits 2022 年中报告显示,尽管资本市场不如前1年,新创估值缓降,但医疗健康相关行业的投资却持续强劲。在 2021 年创纪录的一年之后,尽管在 IPO 的表现不佳,募资总额仍持续攀升,到 2022 年中已达 158 亿美元之多,可见全球对于医疗市场商机相当关注。

对此,专注提供医疗院所连续呼吸音 AI 监测仪的聿信医疗创始人暨CEO许富舜指出,在疫情之下新产品要能快速落地,除非这项紧急需求在市场的热度能超过半年、甚至更久,否则对产品落地不一定有所帮助。全球对于「呼吸」的关注,进而带动聿信医疗在国际的声量,创立于 2018 年的聿信医疗核心技术分为软硬件两部分:「超轻量抗噪听诊器」及「连续呼吸音 AI 监测仪」,目前聿信已成功获得硬件 TFDA 认证、软件 FDA 认证,该产品于 FDA 申告的临床试验流程也接近尾声,将有机会成为全球第一个以呼吸音 AI 监测取证的临床试验。

看准市场需求,聿信软硬整合打造轻、薄、小微型化听诊器

许富舜表示,虽然「呼吸音」是相当普遍的生理徵象,「听诊」也属于一般性的监测行为,但它仍得倚靠具医疗背景的人员亲自听诊,才能做进一步判断。即便有少数听诊器已电子化,但其仍不具备可长期黏贴和监测等功能,以及对应呼吸音的分析技术,使得呼吸音无可量测的数值参考,其异常与否仍得依靠医师主观的判断。

目前尚无适当仪器蒐集与监测病患的呼吸音,因此线上医疗的呼吸问诊,医生多半只能请病患在镜头前咳两声来做判断,实际上难以了解病人的呼吸状况。许富舜进一步表示,呼吸停止为医院每年在镇静麻醉病患的死亡主因,然而,碍于医院端没有能针对手术中病患持续性呼吸音蒐集、识别的工具,因此若要持续监控呼吸,医师须手持听诊器不间断地聆听,但实际上没有医疗院所能完全做到。为解决此痛点,聿信医疗自 2018 年起结合医师、工程师两大人才,共同研发出可连续蒐集、识别及追踪呼吸音 AI 智能听诊器。

聿信运用先进电子技术达到金属隔绝外界杂音效果,以医疗级线材搭配隔音、抗噪设计与麦克风作为扩大装置,成功打造史上最轻、薄、小的微型化听诊器。软件方面,聿信透过临床实验中逾 120 万笔呼吸音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以医疗概念突破工程框架。目前该产品与系统主要使用场景包括手术房镇静麻醉、重症监测。如台大、荣总、双和、中荣、中山医大等医学中心,诊所与麻醉团队采购,以及常规临床使用并建立示范中心,推出至今已有近万名病患受到系统先进的监测,确保呼吸与镇静安全。美国亦有多个医学中心团队导入临床使用,实际应用证明团队领先的科技技术成熟度。

如何突破医疗在地化困境? 加强与国际大厂链结

许富舜指出,台湾医疗科技新创发展的挑战,在于台湾在国际市场并没有主要的品牌与强势出海口,过去 30、40 年,台湾多以制造代工为主要发展方向,产品输出更习惯是 by request(要求)而不是 by problem solving(解决问题)。比翼生医执行合夥人陈彦谕则表示,医疗产业强调在地化,国际新创出场方式通常是被收购或是取得大厂的技术授权。而台湾较缺乏与国际医材大厂的连结,因此即便医疗新创有极高的潜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仍因经验及知名度不足备受挑战。

谈及台湾医疗创新优势,在AI、边缘运算、IoT产品等技术端发展,不仅有科技大厂应援,也有相对高质量、具经验的工程师人才。在数据为王的时代,台湾健保数据库拥有完整、高品质且符合临床需求的医疗数据,对于欲发展以数据驱动创新解决方案与商业模式的新创来说,将可成为助力。此外,在供应链成熟度方面,相比于硅谷科技巨头聚焦于软件事业,台湾拥有ICT、半导体产业优势,完善整合软硬件产品所需的时间与研发质量,台湾在全球占有绝对优势,医疗与工程人才的高度密集,足以支撑医疗产业成为下一座护国神山。

2018 年比翼加速器创立之初,便与善于微创手术的秀传医院,及潜心钻研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台北医学大学合作,为新创提供实际验证场域,同时结合医师 KOL 参与验证与市场接轨。此外,比翼亦极力串接日美籍医师与医疗院所,协助欲往日、美发展的新创,扩大跨国验证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作为「医院创投」,秀传、北医每年分别贡献 20~30 位医师与加速器旗下新创进行交流,陈彦谕表示,全世界应该没有任何一间医院对于加速器与新创有如此大规模的投入,目的在于从早期介入,使创新技术与医疗场景能更好地对接。

医疗创新加坡际化,台湾 ICT 产业应扮演投资、促进合作角色

除了与在地医疗院所紧密合作外,如何透过加深与国际医疗大厂的联系,带领台湾团队出海,亦是比翼专注的任务之一。医疗新创若想走入国际,首先须具备临床需求,第二关则是取得 FDA 及相关法规认证,再来打通支付方(也就是保险公司)人脉与合作关系,最后是取得医师的广泛接受成为临床标准。这四个步骤虽已于美国行之多年,成为医疗新创从创立到出场最重要的途径,然而台湾还没有任何一家医疗新创实际完成目标。陈彦谕表示,在新创拼国际化过程中,台湾 ICT 产业占有一定的角色,首先为 CVC 投资,再者为业务上的合作。

近年来有许多ICT大厂都争相抢进医疗领域,例如,以零组件思维来介入医疗,提供医院更高规格的硬件设备(如:电脑、屏幕等);反之, BenQ 近年投入医疗产品研发,推出手持超声波、智能手术室,倾向以更好的设计来改善目前医疗院电子产品的使用现状,属于较为低端的介入。然而许富舜直言,台湾电子业一旦开始由低端往高端发展创新技术与医疗产品,才会衍生出更多新创参与发展的机会。

另外,建立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的连结是相对重要,陈彦谕表示,TTA 黑卡创业家投资人会员的连结,让创业家回流参与辅导新创,才能促进成功经验的交流,带领台湾创业家以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事业。除此之外,海外参展、与外馆、国际人脉的链结也是 TTA 近年对于活络台湾新创生态系的贡献。当 TTA 成为国际指标性新创品牌,在这聚落中,创业者可以链结到不同的人,彼此合作交流、脑力激荡,促成社群活络,这将会是一个国家创业生态系成型并具备影响力的重要元素。

本文原刊载于TTA四周年数码专辑,更多国际加速器与新创团队报导欢迎至TTA官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