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代工厂现身 台湾AI创新生态系萌芽
40年前政府主导台湾成立新竹科学园区,工研院技转成立联电、台积电,开创了台湾晶圆代工产业的序幕。时至今日,AI几乎已无所不在,台湾能不能在软件与AI技术上也开创新的可能?科技部几年前已经有了答案,在政策支持下,AI创新生态体系正在萌芽中。 政府几年前提出「AI科研战略」报告时提到,台湾有几十年的资通讯研发与制造经验,应该结合本土厂商的力量,建构出优异的超级电脑和云端平台,让产
产业数码转型 AI已无可替代
政府资源投入对学研界乃至产业界都有引导作用。按照行政院当前政策,台湾未来几年都将在5+2产业创新的既有基础上,发展「六大核心战略产业」,深耕前瞻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导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AI)、5G应用,强化产业优势。根据政府部门规划,经济部和科技部(计划改制为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将共同投入以AI为核心技术的云时代产业数码转型任务。 根据政府研究信息系统(GRB)的定义,A
产业AI化 数码转型关键利器
AI的应用逐渐在医学、防灾、文化、金融、政府服务等各方面开花结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说无远弗届。 由于产业AI化趋势快速变化,经济部技术处2018年曾经委托工研院启动「人工智能共创平台AIdea」,集结议题库、数据库、人才库,共同支持产业发展AI应用。该平台成立迄今4年,使用会员上万家,除了中小企业外,亦包括大型传产和电子业厂商,可见数码转型的趋势下,各界都对如何使用AI解决
OMO生态系前景佳 惟撷取数据有法律风险
COVID-19(新冠肺炎)对会展产业造成冲击,促使全球贸易朝数码化发展,会议及展览服务业也逐步转型,开始以在线、虚实整合(OMO)方式办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OMO可蒐集大量有价值的厂商和客户数据,这些数据若能详加解读与分析,有助于掌握顾客消费偏好及需求。不过有研究认为,在有违法之虞的情况下存取及使用数据有其风险,这是会展主办单位不敢冒然利用数码科技来取得数据的原因。 工业
在线沟通难获信任 会展产业数码转型遇障碍
2022年世界通讯大会(MWC)已经落幕,看的出来疫情对大型科技展会仍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在疫情期间兴起的在线展会,究竟能不能取代实体展会的一部份或大部份?不少人其实仍有疑问。根据政府的一项委托研究发现,高单价的产品需要长时间业务人员的耕耘,在线沟通较难累积彼此的信任感,而且很多在线买家并不是真正的买家,多半是对手或蒐集情报者,以致双方媒合及洽谈无法达到效果。 为推动台湾会展
避免演算法勾结 政府查处难度增
科技部曾在2019年发布「人工智能科研发展指引」强调AI在问责与沟通、透明性与可追溯性、公平性与非歧视性的重要,追求AI系统合理且善意的使用,避免产生偏差与歧视等风险,并建立外部回馈机制。不过对部分厂商而言,AI演算法只是增加营收、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政府提出的AI发展指引仅供参考。 从正面角度来看,演算法可用来帮助消费者比较价格及品质,提高决策速度,从而降低查找及交易成本,
防数码经济霸权 公平会邀各界共商白皮书
经过一整年针对数码经济所衍生之竞争议题的研析与讨论,公平交易委员会日前发布「数码经济竞争政策白皮书」初稿,目前正对外徵询公众意见,待内容定案后将作为执法的遵循依据。 为因应全球数码平台崛起,带动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所可能带来的市场公平性争议,公平会成立「数码经济竞争政策小组」,经过多次工作小组会议及委员会议后,近日完成「数码经济竞争政策白皮书」初稿。该文件提到许多数码经济利用A
万机联网时代降临 中小型智能应用渐获成果
机械产业在台湾提供超过30万个就业机会,2021年产值约新台币1.3万亿元,年成长27%。经济部表示,由于机械业有大量中小企业,工业局将协助、辅导业者升级智能应用,预计2022年内可达到「万机联网」目标,让台湾规模较小的机械业有智能化设备后投入智能化生产。为解决工业传感器国际进口比例达9成的问题,技术处已委托法人完成国产高端控制器,有超过30家工具机厂商导入。 外贸协会、机械公
疫后台湾最大规模展览 工具机产业打前锋
Omicron疫情严峻,国际会展产业纷纷受到影响。不过经济部所属的外贸协会表示,2月21~26日在台北南港展览1、2馆举办的工具机展将如期举行,以虚实并进Hybrid模式,举行6天的实体展及一个月的在线展。这将是COVID-19(新冠肺炎)2020年1月全球爆发以来,台湾规模最大的实体展会。 外贸协会指出,由台湾两大工具机展首度结盟办理的「TIMTOS x TMTS 2022
台湾工具机产值挑战全球8% 科技部启动智能制造专案
工具机公会2021年曾发表创会15年来第一本「产业白皮书」,建议政府扩大工具机领域研发创新与工业基础技术研发投入,使2030年台湾工具机产值全球比重由4.7%提升至8%。科技部为呼应业界的诉求,决定2022年6月将执行「次时代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专案计划」,以4年为期,补助学界、法人与产业界共同努力达成目标。 据科技部工程司公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专案计划团队每年最高补助金